建安二年,南陽隆中。
年僅十七歲的諸葛亮叔父諸葛玄剛剛過世,自此以后,他就結束了自己的游學生涯,隱居于隆中,平日里以躬耕為業。
這個時候,他還不是后來名聲鵲起的諸葛武侯,至有兩個至交好友平時愿意與他來往,除此之外,再沒有別人。
他低低嘆了口氣,自桓帝、靈帝以來漢室衰微,如今天下大亂,卻無名主,受苦的還是這亂世之中的百姓啊。
在他看來,如今歌劇天下一方的名士都只能算得上是梟雄,而不能算作是仁主。這些人愿意為自己謀求私利,卻不愿意治理天下,就算能夠統一,最終也不可長久。
諸葛亮想要等待的是真正的仁德愛民之君。
天幕倏然降下,他依稀記得在年幼之際,也曾有過幾次奇景,后來天下越來越亂,這般景象就再也不會出現。
難道難道是祥瑞天降,華夏大地又要出一位仁君嗎
諸葛亮思考著,然而等他聽到這一段的時候,卻不由得有點失望。
黃巾起義么史家歷來將那張角視之為妖人,并不是全然沒有道理的。
在他看來,這不是由于他的出身,也不是由于他能夠救治人命的符水。而是這場起義雖然名義上是要拯救亂世,可是實際上卻把天下推向了大亂。
至于失敗的原因,這就有很多了。首先起義的人數雖然多,但是大多數都是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流民,組織非常松散而且缺乏紀律,而且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老弱婦孺,非常缺乏戰斗力。
另外,為了鎮壓這場農民起義,漢靈帝設置了州牧,簡單來說就是把中央的權力下放給了地方。有點像后世的節度使,州牧擁有軍政大權,而這些流民被組織起來,給他們分配了活干,自然也就沒有人鬧起義了。不過,州牧的形成,弊端在于它反而加強了各地的割據勢力。
李世民忽然沉思,節度使嗎這原本是承襲了自從北周以來到隋朝的舊制,主要是在地方屯田駐軍。
如果到了唐末,中央的管控力不強,這些人會不會也起不臣之心
還有一個原因呢就是,張角病死了。但是大家也不用遺憾,黃巾起義也有很多很多的弊端,在他決定起義的時候,就已經背離了治病救人的初衷。這些流民生來貧窮,又沒有強有力的約束組織,所以單單是憑借一個道德上的約束,根本就約束不住他們。這些經常燒殺搶掠,搶奪的對象很多都是豪商甚至普通百姓,所以對他們也有黃巾賊的稱呼。
隨著這場起義的失敗,我們熟知的國人物也逐漸的開始展露,國時代即將正式到來。
諸葛亮眸色微暗,沒錯,很多原本被黨錮之禍中失去了政治資格的士人在這個時候重新起復,也有人在鎮壓黃巾起義的行列里逐漸發展為割據一方的梟雄。
可以說黃巾起義之時,也是諸侯并起之時。
比如說曹操、袁紹,甚至是董卓。
董卓這個人在天下共而擊之之前,也算得上是平步青云的典范了,甚至在某些方面也可以稱他一句“漢家忠臣”,不過之后的事情就比較諷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