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的出師表,也是諸葛先生在第一次北伐曹魏時所寫的。現在扶南努力嘗試著透過這短短的七百余字,還原當時真實的蜀漢,也順便給大家講一下為什么這第一次開局順風順水地北伐,最后卻以失敗告終。以及為什么一向以謹慎著稱的丞相,卻非要在這個時候就和曹魏抗衡堅持北伐,還最終亡于第五次北伐五丈原前線。
夷陵之戰過后,蜀國的國力迅速衰退,劉備去世于白帝城是對整個政權的穩定造成了不小的打擊,更遑論還有南中之地的叛亂。
這一切都使“益州”這個夾在曹孫兩方之間的政權顯得步履維艱,可以說是內憂外困。然而就算在這種情況之下,諸葛亮還是憑借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僅僅用了五年時間,就使蜀漢再次擁有了和北方曹魏政權爭奪天下的可能。
相信大家的學生時代都對出師表不陌生。“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卒,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很明顯在這篇上表最開始劉備就為劉禪講述了現在益州面臨的困境,并且順利地轉折到就算是這樣的存亡關頭,仍然有一大批忠貞志士愿意為了蜀漢傾力相助,以此來勸告劉禪要廣開言路,納諫如流。
天幕之上除了蘇扶南的講述之外,背景音搭配的則是出師表的朗誦,細細聽去,可謂是雄渾壯闊,微言大義。
然而天幕上搭配的場景卻并不是諸葛丞相在書寫這篇奏表時嘔心瀝血,也不是在這篇奏表上推薦的忠臣良將。
天幕上此時的主角只有一個,那就是蜀漢的后主劉禪。然而他一出場,蘇扶南的聲音就隱約有了哀嘆惋惜之情。
大家可以看到出師表中凡此種種羅列的事無巨細,諸葛亮以教導者的身份告訴劉禪,應當廣言納諫,應當賞罰分明,甚至給他羅列出了忠臣良將,告訴他什么樣的事物問哪個人。后面又情真意切地講了先主劉備的大志,以及他自己殫精竭慮之處。按理來說奏表本來是臣子向帝王奏事所用的一種文體,那么為什么在這篇表文里諸葛亮的種種表現并不像一個君王的臣子,反而情真意切地好像是一個為學生操心的老師。
他幾乎是用接近教導的字句來勸告劉禪,而這一切除了劉備的臨終委任使得諸葛亮在益州地位超然,更多的卻是劉禪這個人本身實在是資質太過于平庸。這樣的人如果是放在盛世,又有祖輩上留下的忠臣良將相輔,平生不做什么亂子,或許做了一個無功無過守成之君起碼弄不出來什么大亂子。可惜當下是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亂世。
天幕之下,劉備聽到了這一點論斷,無異于是晴天霹靂,原本感懷臉色上都一寸寸變得僵硬。
這,這
劉備突然間悲從中來不知道說什么好,他有點恍然為何天幕之前所說在他在白帝城臨終之時會對諸葛先生說出那樣的話。
他并非無情之人,可嘆漂泊半生,妻子卻早已亡故,至今其下也無所出。
本來天幕在談起他這個兒子的時候,劉備是高興,這至少證明他后繼有人,就算在他這輩兒尚沒有實現光復漢室的心愿,他的基業能夠有所傳承。
可是這樣的后繼之人,恐怕也是二世而終。
元朔六年,劉徹本在開懷慶賀,大宴群臣。
作為一介人君,他愛豐功偉績,也愛華服美酒,聲色犬馬。因此平素最喜宴飲,更何況是在如此重要慶功宴之上年僅十七歲的霍去病。隨舅舅衛青出征,結果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
劉徹大喜,以其功冠全軍之首下旨封爵霍去病為“冠軍侯”,并且賞食邑一千六百戶。
那只是他剛剛當著群臣面前夸贊起這位大漢的少年英才就發現天幕異象再次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