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到長子竟然給他這樣一個回答,李世民朗然一笑,輕輕摸了摸李承乾的頭,說道“看來是阿耶太心急了,承乾如果不知道便聽聽天幕之人如何說的,若是再不懂便問問師傅。”
小太子李承乾看著李世民的背影,歪頭思考著。
建隆元年。
這一年的事情發生得太多,而在歷史進程上最有影響力的莫過于后周的將領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并且逼迫了年僅七歲的柴宗訓退位,自立為帝,定國號為“宋”。
此時的趙匡胤看向天幕,卻最終久久不言。
是因為黨派之爭嗎這可真是一個難題,雖說現在還沒有統一中原,但是趙匡胤胸有大志,所思所想,不僅僅局限于今朝。
自從那日的他身披黃袍,可以說是篡位登基之時,就聯想到了很多。現在天下不太平,才終于給了他這樣一個機會,那倘若假以時日他所建立的宋也到了這樣一個境地,幼主在朝,將軍在側。
難保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武將手握兵權,往往是最容易起兵造反的。這應該怎么加以制衡呢但是如若讓文臣制衡武將,又會不會讓這朝野失衡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原因,就比如說休養生息是對的。但是大家別忘了,益州只有一地,而曹魏已經幾乎占到了天下的一半,如果此時還不居安思危,那么等到曹魏大軍過境先發制人,留給他們的主動權就不多了。
好了,那講了北伐的必要性,我們就再來聊一聊,諸葛丞相第一次北伐為什么失敗
天幕之上再次出現了輿圖,益州位于蜀地,后世唐朝詩人李白那首著名的蜀道難給所有人展示了一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地方。再加上有都江堰天府之國的加成,蜀地歷來是兵家休養生息的好地方,可是他易守難攻卻也很難出城迎戰。
這是地理上所帶來的弱勢。而首次北伐用兵行軍自然是重中之重,但是蜀地地勢復雜,所以不同將領的行軍路線自然也不可能相同。
而其中就有魏延獻計的子午谷奇襲之計。
要了解魏延的計策,首先我們先要知道這條行軍路線在哪。請大家看看扶南已經標注好了的路線。子午谷在長安以南,如果從漢中發兵翻越秦嶺之后,再沿著這條路線行軍,不過時日就可以抵達長安。
如果按照魏延的計策進行,那就是派精銳及其所需要的糧草直接發兵走這條捷徑,在長安那邊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就兵臨城下,而魏延他認為在長安的守軍膽怯并且沒有謀略,一旦這樣被打得措手不及,就會立刻棄城逃跑,這樣長安便唾手可得。這個計策到這里還沒有結束,按照魏延的計算,曹魏如果想要集結兵力圍攻他,那么至少需要二十日的時間,趁著這個時間諸葛亮率領的大軍就可以從斜谷趕來支援,到時候兩軍夾擊,就可以直接將整個關中收入囊中。
天幕上的輿圖用箭頭標注起來了行軍的每一個地方,據說這個計策是效仿韓信出子午谷與劉邦里應外合。不難看出想出這個計謀的魏延雖然不能說比較周全吧,但是雖說冒險,還有一定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