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不是算命的。
而且這是我能管的了嗎
能長遠最好,不能長遠不會自己挖人才嗎
就在諸葛亮想著的時候,法正冷不丁道,“那你看我能選上嗎”
“”諸葛亮,“那孝直想被選上還是不被選上”
“想啊”法正肯定道。
“”諸葛亮,就不是很懂你這種快意恩仇的腦子怎么想的。
那么問題來了,國力的問題是全部來源于黃皓禍國殃民嗎
答案同樣是否定的,因為黃皓亂權只存在了六年,在此之前,黃皓或許有存在感,但是終究是被壓制的。
與此同時,北伐仍舊在繼續。
休養生息拖時間這條路或許適合坐擁中原的曹魏,但是絕不適合只有一州之地的蜀漢,蜀漢拖不得,越拖曹魏那邊就越是厲害,越拖曹魏那邊就越是能夠休養生息,但是同樣的,打也會消耗本就越發頹廢的國力。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重要收獲降將,如今的大將軍,和諸葛亮的兒子,一分為二,主戰派,主和派,與此同時還有暗戳戳隱藏在主和派的投降派。
不過就結果來看主戰派還是贏了。
原因無他,北伐從來沒停過,甚至直到蜀漢末期大軍仍舊在北伐。
即便是在陳祗這個和黃皓站在一條線上的主戰派死后也是一樣。
孫乾看著跑到他這邊抓住他下擺的阿斗,試圖再給阿斗挽尊道,“別管怎么說,主公,你看公子還是很有進取之心,從未忘記,興復漢室,還于舊都之念。”
“不過區區趨走小臣而已,看起來并未釀成大患,更沒到買賣官位之類的,那個時候的公子心中大抵也是有數的。”伊籍亦是道。
“若無公子支持,怎會有一次又一次的北伐中原”
“這個時候公子已經親政,若無公子點頭,定不會如此的。”
張飛亦是道,“國力衰退,一州之地讓曹魏防守這么多年,最終如此結局,也不完全是阿斗的問題。”
不過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迎來了伐蜀大軍
鐘會、鄧艾、諸葛誕三路伐蜀,被阻至劍閣,本來都要撤軍的時候,其中,另一面傳來了一個好消息。
就在不久之前,鄧艾拿出了一款似曾相識的方案,偷渡陰平。
前方大軍對峙,后方鄧艾直接一路打到了江由。
這個時候的鄧艾所率的魏軍是什么樣的呢按照三國志記載,行無人之地七百馀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糧運將匱,頻於危殆,深入無人煙的敵后,還沒糧了,這種情況下鄧艾身先士卒以氈自裹,推轉而下,這樣到的江由。
可以想象,假如魏延這么走一遭,怕是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過等著鄧艾的卻不是高大的城池,也不是來絞殺的將士,江由守將看著這樣的魏軍,二話不說的投了。
簡直就是好不容易看見魏軍,可不能讓人走了,走了他上哪獻城去
順便說一句,原本陰平橋頭是應該派人守的,但是黃皓招來的巫鬼道人說這里不會來敵人,然后劉禪就真不讓人去守了。
劉備青筋直跳,臉黑的就跟鍋底一般。
諸葛亮也是不由得雙眉不展,這
許昌。
有了對比之下,曹操感覺看自家兒子好像順眼了一點。
雖然在那邊欲疑天下來者之心,但是好歹不是沒有因為這件事就把守軍撤了之類的。
嗯
不知道為什么感覺心情還是好不到哪里去,從某種角度來說如果不是那邊投了,實際上這般的孤軍深入,絕對會被人剿滅,有去無回。
但是換個角度來看看,或許就好一點的,這般迎王師,這不也說明對曹魏大軍盼之又盼嗎
這么想想曹操心情好多了。
而眼見前面曹操看起來沒有之前那么陰沉著臉了,后面的曹丕和曹植也不由得松了口氣。
事情當前,諸葛瞻領兵出戰,鄧艾曾以瑯琊王誘諸葛瞻投降,被斬使者,只是諸葛瞻不聽黃崇言,不據險而守,硬生生同名將鄧艾打正面,最終長子尚、黃崇戰死綿竹,時年三十七。
對于諸葛瞻,或許治國的能力、領軍的能力都不行,他到底不是諸葛亮,但是諸葛瞻卻是一樣能夠做到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諸葛家三代英烈。
對于這個現在還不曾有的孩子,諸葛亮或多或少都帶著幾分冷靜,只是聽到了這里,諸葛亮也不由得沉默了一下。
雖然他并非文武全才,也沒有什么天資過人,但是他卻是做到了視榮華富貴于無物,兼君子之德。
鄧艾兵至成都城下,隨后劉禪率文武出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