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聽錯,就是夏侯霸。”夏侯惇亦是眉頭緊皺道。
“怎么可能”
他家二小子
雖然老二有點桀驁不馴,但是說是投降劉備哦不,應該直接說是投降劉禪了。
夏侯淵不死心,“有沒有可能是同姓”
誰能想到呢蜀漢后期的北伐主力其中兩個和曹魏都有些關系。
“”夏侯淵。
好,沒機會了。
事情當前,夏侯淵深吸了一口氣道,“主公,我這就是把他帶過來”
曹操目光幽深,不過事情當前,曹操擺了擺手,“暫且不必。”
投身大國,或許還可以說為了權財安好,那夏侯霸呢
要知道,夏侯霸乃是妙才之子,如今一切暫定,說是弄出來糜芳那種情況是不可能的。
更何況之前的事情已經說了,即便是有了夏侯霸也仍舊是一州之地,并沒有什么區別。
事情曹操下意識地聯想到了曹魏內部問題,甚至還有之前那方鏡所言的劉禪見證了曹魏滅亡,以及東吳日落西山。
而那個時候劉禪在何處呢
就算是不在許昌,那也必定在魏國之內。
但是也不得不說,在姜維所在的地方,別管上頭多風云迭起,名義上還是大漢治下,皇帝是漢獻帝,父親姜冏就是漢臣,因為平叛羌、戎戰死,自己后來也是漢臣,后來漢獻帝禪讓成了曹魏的將領,或許姜維在此之前有過些不滿,所以馬遵方才連夜跑路也說不準,不過這個三國志上并沒有記載,也只是阿婆主的猜測。
不過若不是后來的事情,姜維也遇見了諸葛亮,或許一切都不同。
讓我們繼續說回姜維的北伐之路,十九年春,姜維成為了大將軍,阿婆主嚴重懷疑,這兩年要不是姜維等著費祎一死就趕緊帶著大軍北伐,可能姜維能夠成為大將軍的速度還能快點。
不過這顯然對于姜維來說不是什么問題,這個時候的姜維很明顯腦子里面全寫了怎么攻打曹魏,怎么復興漢室了,或許曾經的姜維好功名,但是如今作為實際上軍中第一人的姜維來說,名義上的東西顯然已經不重要了,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
成為大將軍后,姜維的路仍舊是北伐,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只可惜碰到了一生之敵鄧艾,大敗。
姜維求自貶削,為后將軍,行大將軍事。
怎么說呢這段有點似曾相識,不過相比較當年諸葛亮因為馬謖失街亭自貶,姜維這一仗就有些慘了,星散流離,死者甚眾。
蜀漢不是曹魏有大家底,即便是姜維,但是蜀漢是敗不起的,敗一次那就是傷筋動骨,但是對于姜維來說,仍舊不能停。
但是朝中對于姜維這種持續北伐的行為還是有意見了。
別的不說,國力顯然不行,諸葛亮治蜀能做到兼顧,但是不代表別人也可以。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不過眼下還是主戰派占據上風,次年,諸葛誕起兵討逆,姜維繼續北伐響應,爭取讓曹魏更亂些,然后又遇見了一生之敵鄧艾,姜維數次挑戰對面也不應,就是這么耗著。
場面再次熟悉起來,當年諸葛亮也是那么和司馬懿對峙的。
最終諸葛誕被傳首,夷三族,姜維只能退兵,回到成都后,復拜大將軍。
也就是在這一年,姜維著手改漢中防守問題。
以前的漢中,在魏延的治理下,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
姜維建議,雖然這樣很好,能夠御敵,但是不獲大利。不如收攏兵力,把人放進來,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當敵軍來的時候,令游軍并進以伺其虛。等到敵軍打不下來的時候,這邊外頭沒糧,運糧還難,自然疲乏。這個時候,然后諸城并出,攻打敵人,大勝。
“有些冒險了。”諸葛亮不由得道。
張飛卻是有不同意見,“雖然冒險,不過可是若是真的成了,的確能夠大改局勢,并率軍反攻而出。”
這里可不是赤壁,想跑那可是極難的事,大軍直接被堵死在里面,想跑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