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自認也是有些造詣的。”
“不是,主要是麒麟被教導的時候,我們可能也會被塞進去。”關興道。
張苞欲言又止,止言又欲,最終陷入了沉默。
就,好像有億點點道理。
再看看方鏡之上
姜維曾密信送于劉禪,愿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大抵就是這個時候的事。
只是很可惜,一切并沒有按照姜維所設想的那樣進行著,鐘會雖然是主帥,但是將士的家眷都在魏國,將軍們也不是和鐘會一條心,欲借著魏太后崩的由頭殺諸將來了一半,消息就被泄露被南安太守所知,最終姜維和鐘會造反失敗,同張翼與太子劉璿等人一起死在了成都。
在這一天,大漢同這位大將軍一起隕落。
這個時候我們再看,姜維這些年北伐留下來的功績。
延熙元年,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國志沒有記載到底輸贏如何,但是首先,蔣琬費祎是想要休養生息的,但是別管姜維帶了多少人,還是能夠數次往出跑就能說明絕對不是一句戰敗了事,不過這個到底鑒于沒有輸贏就暫且不算了。
總結大勝一次,小勝兩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相距不克五次。
總的來說,以明顯后勤國力問題明顯比不過魏軍的情況下,勝多敗少。
他或許曾經愛權,但是伴隨著入蜀漢后,一切就已經沒那么重要了,即便是天命已盡,為報知遇之恩,為那曾經蜀漢共同的理想,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即便是不知多少年的朝中牽扯,即便是詐降求存,九死一生。
即便是從同僚蔣琬費祎之時的阻止,足足十六年的小打小鬧,到后來的諸葛恪、董厥的為國力而阻攔,幾年的內外交迫,到最后的劉禪一舉之下直接投降,都不能更改姜維之心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越打越是消耗國力,但是不打休養生息,國力是有了,但是面對龐然大物怕是更要被一口吞下,不僅僅是麒麟,孔明你家小子和他們其實陷入的也是兩難之境啊。”法正不由得道,“這種事情,誰又能說得清呢”
說白了,怎么做都是對的,怎么做也同樣都是錯的。
尤其是大廈將傾時。
誰做得多,誰背鍋。
伊籍也看向法正道,“若是你又當如何呢”
“主戰不錯。”法正道,“你呢”
伊籍想了想,隨即看向孫乾,“我也覺得主戰不錯。”
不過與此同時,也有反意見。
眾人你來我往各執一詞,唯獨忽略了諸葛亮。
諸葛亮卻也沒插話,方鏡之上已經到達了最后的時刻,余暉普撒著一切,即將日落西山。
蜀漢,從劉備到諸葛亮再到姜維,都是一脈相承的理想主義者。
逆流而上,克己正心,不與旁人同流合污。
只是一切終究來到了終點。
他是大漢最后的大將軍,他是天水麒麟兒,生不逢時,卻也恰如其分,他是大漢最后的脊梁,一時英豪。
與此同時,趙云也在尋找姜維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