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在三國時代用自己深刻證明了只要活得長,什么都可能看見。
雖然隔壁的孫權大概也是這么想的。
七十三歲,大約等于兩個曹丕,也能等于兩個曹叡,就算是以一己之力拉高曹魏皇帝平均年齡的曹操,順便還多六歲。
“七十三歲,古稀之年啊,不過現在應該不會了。”劉巴道。
作為曾經在曹操手下任過職的人,劉巴并非身邊人,談不上對于曹操多了解,但是也絕不是半點都不知道。
而事實上,司馬懿也是這么想的。
或許在曹丕眼中,司馬懿是他的蕭何,或許在曹叡眼中他是和諸葛亮并肩而立的司馬懿,不過就事實證明,司馬懿就是司馬懿,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幾百年后,很久之后的名將李靖,原本都七十多了,都已經在家養病養老去了,結果還要被李世民叫起來說昔司馬仲達非不老病,竟能自強,立勛魏室,結果李靖就得七十來歲的人了,聽了這話,帶著病就跟著李世民去了,成功走到一半因病走不過去了。
可見司馬懿的能耐,幾百年后那威名仍在。
當然,上千年后也一樣,有人羨慕司馬懿的勞苦功高臨了臨了還給自家掙來了一份把控朝野的家業,也有人因為身體康健,死的不夠早,死不到皇帝前面去,以至于被皇帝親手給弄死了。
至于成功復刻的那一批人,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不過對于當時要身死的司馬懿來說,或許還沒到那種地步,臨死的時候司馬懿推讓相國、郡公不受,選了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后終者不得合葬,真說是相國、郡公,那是死后喪葬威儀依漢霍光故事,追贈相國、郡公的。
順便說一句,曹丕的陵寢,也在首陽山。
說是陪葬有點過分,但是這個地點絕對是故意的。
或許,臨了司馬懿來了個沽名釣譽,也或許司馬懿這輩子覺得并沒有愧對曹丕給他的重任。
他作為朝野重臣,鎮守邊境,拱衛朝野,平定叛亂,匡輔魏室,雖然他這個重臣后來來了個藏三千死士,來了個高平陵之變,自己家的人把握朝政,但是曹爽他也不是什么好人,欺負皇帝,辱沒后宮,驕奢淫逸,放縱無度,朝野皆知,天理難容,他也就是干了鋤奸的事,雖然過程不是很有道德,不過四舍五入,他也算是對得起曹丕。
如果沒有后來的事情,司馬懿其實也未必不能當霍光。
聞言,司馬懿反倒是愣了一下,久違地感覺到一種輕松,談不上什么天光乍破,但是也感覺滿是烏云密布之地,劈開了一道細微但是足夠明顯裂隙。
不過就以事實來看,這個所謂沒有后來事,可能性不大。
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還讓人去看了倆兒子,既而使人覘之,司馬師寢如常。
更重要的是
曹丕的先例已經在前了,篡位這種事,又不是多不常見,都已經把控朝野了,怎么可能不進一步
這個時候你問曹魏的忠臣們
淮南二叛,緊隨其后,毌丘儉、文欽等人,舉著大旗就準備撥亂反正,而且是舉著司馬懿的大旗,打司馬師,雖然就結果被鎮壓了,但是就這一出大概古往今來也不多,不過也并非沒有成果,司馬師死了,但是壞消息,司馬家人才多,司馬師死了還有弟弟司馬昭,軍中一樣全都是司馬懿留下來的心腹,順便司馬師還弄死了大將軍夏侯玄,連帶著一大群人又是夷三族。
兩次清洗下來,曹魏的忠臣們,或者說能夠撥亂反正的忠臣們,就差不多都沒了。
至于第三次叛亂,那純粹是被逼反了,而且第三次的反叛的諸葛誕,還參與了第二次平叛,之所以反叛,歸根結底是因為前面已經死了一大批人,包括反叛的那些被夷三族,還有手握重兵的夏侯玄,諸葛誕也害怕,也養死士,朝廷也知道諸葛誕有異心,也來了個明升暗降,召諸葛誕為司空,結果諸葛誕更害怕了,直接反了,伴隨著這一次又一次的清洗,別說曹魏忠臣逐漸洗清干凈了,就連皇帝曹芳本人都直接下臺了。
“若天下有變,率益州之眾出秦川”姜維道。
“伯約,此事你做過。”張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