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齡到達乾清宮時,不出所料,不僅皇帝在,幾個閣臣也都在,張鶴齡一進門,他們都一致看向張鶴齡,每個人面上的神情都不一樣,張鶴齡一時間也被這些眼神看的有些發毛。
他整理了一下情緒,勉強保持鎮定,走上前去,對著皇帝行了一禮。
皇帝擺了擺手“壽寧侯不必多禮,來人給壽寧侯看座。”
話音一落,立刻有人上前給張鶴齡搬了個凳子。
張鶴齡這才坐下,他坐在三位閣臣對面,而三位閣臣還依舊看著他,都把他看的有些心里發慌了。
最后還是弘治帝先開了口,他語氣十分溫和“壽寧侯,今日叫你過來,便是三位閣臣對于細作之事還不甚明了,想要聽你說說應該如何把控這些人。”
張鶴齡一聽這話也并不驚訝,他這段時間回家休假,也不是真的就每天擺爛了,對于皇帝的所作所為還是仔細思索了一番的。
皇帝最后既沒有把這事兒交給大臣,也沒有交給太監們,而是交給了他,一方面是因為皇帝只怕也沒有像是表現出來的這么信任這些大臣,同時他對于太監可能也很有顧慮。
畢竟當今皇帝,一心還是想要當一個士大夫們心中的好皇帝,他甚至將司禮監的作用都削弱了許多,更不必提再去給太監們擴大權勢范圍了。
因此兩項權衡之下,他這才將此事交到了自己手上。
雖然如此行事有將自己推到風口浪尖的嫌疑,但是同時也體現了皇帝對自己的信任。
而面對皇帝如此的信任,張鶴齡此時也真的不能就把這事兒推辭了,畢竟他也不想最后大明朝堂被文官們一手遮天。
懷著這樣的念頭,張鶴齡沉了沉心思,終于道“此事臣之前也有所思量,既是要正經打探消息,那就該一切都合乎規章制度,只是此事到底是暗地里行事,不宜大張旗鼓,因此可以以其他名目掩蓋,暗中行打探消息之事,臣雖然忝為負責之人,只是此事最終還當給皇上稟報,請皇上最終定奪。”
其他的話都不重要,這段話里,張鶴齡最主要的就是最后那句,直接稟報給皇帝,讓皇帝定奪,這個部門說到底是向皇帝負責,跳開文臣和內閣。
結果這自然引起了三位閣臣的不滿,劉健作為此時的首輔,立刻道“此事事關國事,自然應當按照朝廷法度來辦。”
按照朝廷法度,自然是先將事情稟報到內閣,幾個閣臣票擬之后,然后再給皇帝做決定。
至于弘治帝,在聽了張鶴齡所言之后,面上一時間有些激動,又有些不安,但是在聽完劉健的話之后,面色就有些難看了,他直接道“內閣之中,往來者密,要是真將此事先稟報到內閣,豈非有泄密之隱患我看此事不妥。”
劉健被皇帝這話堵得有些說不出話來,他一眼瞄向李東陽和謝遷。
李東陽撫須沉思,沒有接收到劉健的信號,而謝遷卻是接收到了,立刻道“那不如這樣,在內閣中設一人,專門負責處理此事,如此也算少了泄密之嫌”
皇帝聽了這話卻還是搖頭“如此大事,自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如此行事,不是反倒越發明顯了嗎再說了,就算是壽寧侯先稟報了朕,朕也會找閣臣前來議論,幾位愛卿放心便是。”
這話說的,一時間劉李謝三人頓時面色不一,先告訴皇帝,皇帝再請他們來議論,這能和先告訴他們一樣嗎
若是先告訴皇帝,那此事的主動權豈非都掌握在了皇帝手上,他們手中的票擬權也對于這件事失去了控制,這對內閣來說絕對是無法容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