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立刻道“不管考不考中進士,能為國效力,為陛下分憂,便是臣最大的榮幸。”
皇帝聽了這話也果然十分高興,笑著又拉著張鶴齡說了許多關于這個部門的安排問題。
兩人一直聊到中午,弘治帝又留張鶴齡吃了一頓飯,這才放張鶴齡回光祿寺。
張鶴齡一邊往回走,一邊也在考量這件事,雖然說這事兒需要隱秘,但是手底下的這些人,也得給個編制才好辦事,既然要編制,那不如就索性從光祿寺卿這個職務出發。
在秦漢之時,光祿寺也是管理者宮廷宿衛的,如今雖然變成了皇家大食堂,但是也可以找個借口,將皇帝的親軍二十六衛之中,撥一部分給光祿寺卿,如此便解決了編制問題。
而皇帝屬意的正是虎賁衛,虎賁衛負責的是警備皇城的東面,在二十六衛中排行不靠前也不靠后,就是個中前位置,如此也正好不那么起眼,可以慢慢滲透打磨。
張鶴齡對皇帝如此行事也沒啥意見,反正給他人手就成。
虎賁衛放在明面上,暗地里當然還是那些通商之人,這些人若是做得好,都可以給他們虎賁衛的世職或是皇商的名分,如此也不怕這些人不出力。
從這一日之后,張鶴齡就開始整合起光祿寺里的人,同時也將上次立過功的人,都慢慢安排進了光祿寺里做事。
這些人得了官職,又有了前程,一時間都是摩拳擦掌,各個都想要立下功勞。
不過張鶴齡這會兒卻不敢將這些人放出去,畢竟上次蒙古吃了那么大一個虧,也不免這些人會察覺出不對,若是最后被蒙古人發現了是這些跑商之人在打探他們的內部消息,那么他們現在過去,只怕就是自投羅網。
所以張鶴齡決定還是再等一等,先看看蒙古那邊的動靜再說。
最后果然也證明了張鶴齡的這個行為十分正確,在那次蒙古人大敗之后,他們自家也是傷筋動骨,整整一個冬日都沒有動刀兵,聽聞他們回去之后,仿佛還產生了內部斗爭,其中一支叛了出去,往北邊去投靠蒙古王庭了。
倒是保國公趁著蒙古人虛弱,組織了好幾次針對他們的行動,斬獲不少,還把這幫蒙古人又往西邊推移了不少。
之前他們占據的河套地帶也收回來不少。
皇帝得到消息之后大喜,又是一番封賞。
不過大軍出去這么久了,按著文臣們的意思,見好就收,否則只怕糧草支撐不住。
但是這回弘治帝卻抗住了文臣們的抗議,畢竟這次大軍可是打了勝仗的,弘治帝說話腰桿子也硬。
最后文臣們無可奈何,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錢糧流水一般的往西北送去。
過完年之后,西北那邊又有消息傳來,這一個冬天,蒙古人沒有搶到多少東西,還遭受了明朝這邊的重大打擊,而等過完冬之后,明朝這邊又堅持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因此蒙古人已經有些扛不住了,開始又往西邊遷移了。
保國公這次膽氣壯了,乘勝追擊,又是一場大勝,掠奪回來無數牛羊馬。
不過保國公知道這些人是想要西退,因此也沒敢追的太狠,否則把人逼急了跟你拼命他也覺得劃不來,就任由剩下的人退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