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齡反思了一下,覺得自己確實是有些想當然了,一個人的審美和喜好,可不是這么容易改變的,這孩子說不定他就是打從骨子里喜歡這種大型野生動物,這也符合他野性不服管教不服壓制的性格。
因此張鶴齡當日喝了整整一壺茶才壓下火氣,然后仔細思索了一下戰略,就入宮和皇帝商議了一個應對措施。
皇帝在知道自己兒子喜歡豹子這種動物的時候,也給嚇得白了臉,立刻就下令要打死劉瑾,管束東宮。
但是張鶴齡第一時間攔住了,直接告訴皇帝“此事的源頭不在劉瑾而在太子,若是太子不喜這些珍奇異獸,那便是誰也無法動搖太子之心,若是太子一心喜愛這種東西,那誰過去伺候也無用。”
弘治帝還是十分了解自己這個兒子的性格的,因此只是思索片刻,便同意了張鶴齡的這個觀點,并且想要聽聽張鶴齡對于此事的看法。
而張鶴齡也就把自己的對策說了出來。
沒別的,就是放任他去養,只要他不傷人,那就閉口不言。
弘治帝聽完這話之后差點驚掉下巴,忍不住道“如此放縱,豈不是更加助長了他的肆無忌憚”
張鶴齡卻搖了搖頭“太子是明事理之人,一只小小花豹不至于到肆無忌憚的地步,此第一步是要看看太子會不會及時回頭是岸,若是不能咱們再走第二步。”
第二步就比較缺德了,直接把太子貪圖猛獸玩樂的事兒透出風去,讓底下大臣上書勸導。
然后這個時候張鶴齡和皇帝站出來為太子說話。
兩人可以通過反駁大臣對于太子的批判,將太子架起來,甚至必要時候張鶴齡和皇帝還可以裝病,以表示兩人對太子的信任,以及對維護太子所體現出來的心力交瘁。
他就不信如此雙管齊下,太子還不能悔悟。
弘治帝聽完張導安排的這一場大戲,頓時覺得十分有意思,但是也有些不安“如此會不會損害了太子威信”
張鶴齡搖了搖頭“勿以惡小而為之,太子日后始終是要面對風波的,倒不妨先讓太子試一試深淺,而且臣也相信,太子一定不會是執迷不悟之人。”
中國人都講究浪子回頭金不換,若是最后太子來個改邪歸正,涕泗橫流,那可能還會傳為佳話,中國歷史上就有很多這樣的事情,比如說什么一鳴驚人啦,周處除三害啦。
弘治帝一開始還有些猶豫,但是在聽了張鶴齡的這句話之后,卻反倒下定了決心,他膝下就兩子,幼子還體弱多病,如今能指望的也就這個長子了。
他如今也非當年剛剛繼承君位,戰戰兢兢的少年君主,皇帝這個位置上的為難和不得已,他現在已經體會的淋漓盡致,太子日后可能也要面對如此困局,可是太子如今這個性格,的確是需要一番打磨的。
皇帝最后答應了張鶴齡的決定,而目前的進展則是,張鶴齡和皇帝還正裝作若無其事,對于太子養花豹之事已經撞破,卻不責不問之時。
雖然太子在他們當面已經找了個十分拙劣的借口,說這是個小貓崽子,但是張鶴齡和皇帝又不是瞎子,太子自己心里也明白自己這話根本瞞不過他們二人,
但是沒成想最后他們卻果真毫無反應,仿佛真的信了自己的胡言亂語。
太子如今對于父皇和舅舅的態度已經有些不安了,他心里知道自己這樣做是錯的,可是他就是喜歡這些玩意,因此忍不住讓劉瑾幫著自己去買,劉瑾當時去的時候,也是苦著一張臉,知道自己這會只怕是要受罰了。
可是沒想到皇上撞破之后,卻一點都沒有過問此事,這樣劉瑾心中越發不安。
主仆倆如今心里都有些打鼓。
只是雖然心中不安,但是太子也是敵不動我不動,并沒有主動認錯的跡象。
張鶴齡最近就思索著要不要將此事露出一絲風聲去呢,沒想到英國公就先聽說了。
張鶴齡整理了一下情緒,沉聲又道“不過太子聰慧,自來也端莊持重,想來如此行事,另有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