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
1978年,12月。
在絕大多數國人都還習慣于計劃經濟模式的時候,經濟改革的春風由農村吹到了城市。
而在這之后的三年里,華國的經濟漸漸迸發出被壓抑許久的強大生機和生命力。
在這時代的浪潮下,許許多多人的命運,也因此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城市當中,盡管不少人都還是打心底里瞧不起“個體戶”,覺得還是端著鐵飯碗穩妥和體面,但不斷涌現出的“萬元戶”故事,也讓許多人漸漸開始對“個體戶”改觀,不再像從前那么輕視和歧視。
1981年,5月。
在宋意她們高考的前一個月,宋春菊的大兒子宋亮和大兒媳婦古麗妮從大柳村來到了京市。
他們夫妻倆受“萬元戶”的故事所吸引,所以想試著在京市做一番自己的小生意,看能不能也像其他個體戶那樣實現富裕和成功。
在見到宋蘭梅的當天,他們就把自己的計劃告訴給了宋蘭梅聽。
宋蘭梅對于他們想要擺攤的想法并不反對,畢竟在這個蓬勃發展的時代,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宋家,客廳。
宋蘭梅望向坐在她對面的宋亮和古麗妮“現在京市每天都有大把個體戶在擺攤,你們考慮好要做什么行當了嗎”
宋亮已經很多年沒見過宋蘭梅,所以面對宋蘭梅,不由有些緊張。
他抿了抿嘴,看向古麗妮。
古麗妮膽子比宋亮大一些,她雖然對宋蘭梅也有些生分,但她明白她和宋亮今天來,主要是想向宋蘭梅尋求建議的。
古麗妮直接坦誠說道“大姨,我們對京市還不是很了解,所以目前還沒想好。宋亮他覺得我們可以擺攤賣吃的東西,但我就擔心,我們不是京市人,不了解京市這邊人的口味,做出來的東西不符合外面人的口味。而且說實話,我們兩個人里面,也沒有誰是廚藝好的,水平就是屬于湊合能吃。”
聽完古麗妮的話,宋蘭梅也覺得餐飲這一行不適合她和宋亮。
古麗妮眼神期待地看著宋蘭梅,“大姨,您在京市待得比我們久,對京市的了解肯定比我們多,您能給我們提點建議,讓我們參考一下嗎”
宋蘭梅自打1978年經濟改革的政策頒布后,的確一直都有在觀察著市場的動向。
她想了想,朝古麗妮和宋亮說道“如今在京市賣從南方那邊羊城帶來的衣服,很是賺錢。你們要是對這感興趣的話,我認識一個人手里有貨,你們從他那里先拿一點去賣,看看收獲如何。要是賣得好,就再從他那邊拿多些貨。”
聽到宋蘭梅竟然認識這種批發商,古麗妮和宋亮瞬間都有點激動。
古麗妮“大姨,我們聽您的不瞞您說,咱們老家那邊市里現在也有人跑到羊城那邊去拿貨,但是人家拿的貨只分給自己的熟人賣,我們這種沒門路的,根本搶不著。”
見古麗妮和宋亮都對擺攤賣衣服感興趣,宋蘭梅決定擇日不如撞日,干脆就現在去找她認識的那個人。
宋蘭梅“那人現在就住在隔壁胡同那邊,要不,我現在帶你們去找他”
對于宋蘭梅這個提議,古麗妮和宋亮自然是欣然答應。
他們這次來京市,可是把自己的全副身家都帶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