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榆眨了下眼睛,使勁兒從記憶角落再扒拉多點兒東西。
葉家現住在四九城某胡同一個二進小院里,這個院子住的可不止葉家,有好幾家人,他們家只占了其中三間半屋子。
葉父葉母住一間,大姐已經出嫁,二姐和排行老三的葉榆住一間,四弟五弟住一間。
剩下半間當堂屋,廚房單獨建在后院,屬于違建,但在這個時代和街道辦事處打一聲招呼且院里沒有不同意的人就行,家家戶戶有條件的幾乎都這樣。
至于茅房,胡同首尾各有一個,因天天都有人打掃還算干凈,寒冬臘月里半夜上廁所最為糟心。
此刻葉榆正在20平米左右的小堂屋里,堂屋坐著的不止她一人。
還有父親葉紅軍,母親王來娣,二姐葉蘭,四弟葉保國,五弟葉衛國,葉家姐妹的名字都來自于院里的植物,而兄弟來自于父母對他們的期許,十分具有時代特色。
從以上看得出來,葉父葉母有一點重男輕女,這是這個時代的通病。
葉榆當年也差點被取了個招娣、來娣的命字,為了避免與她媽王來娣的名字重合,才用了院里榆樹的名。
當然,重男輕女不意味著葉父葉母完全不疼女兒,從他們送五個子女都上學可以看出來,大姐葉杏也嫁的不錯。
只是當在兒子、葉家、女兒三者中做選擇時,葉父葉母往往會選擇第一個第二個,他們往往會放棄最后一個。
此時,葉家正面臨這種艱難選擇。
“媽,我真的不想下鄉,我不要下鄉。”二姐葉蘭一臉地愁眉苦臉,她的眼睛現在又紅又腫,也不知道哭了幾天。
1966年初,燁國高考全面暫停,上面先是建議高中生等知識青年去農村搞建設,后又有政策出臺,規定除少數的特殊情況,滿18歲的知識青年需要下鄉。
四九城書面語燕京,是燁國首都,在這里消息比其它城市更靈通,各種規章規定也在最前面執行,已有街道辦事處在他們胡同集中講過新出政策。
葉蘭只比葉榆大一歲半,去年已滿18歲,今年19歲,現在正面臨這種窘境。
葉蘭根本不愿意下鄉的,知青下鄉五十年代開始就有,只是數量少,六十年代逐漸增多,京城熟人中就有過下鄉知青想要回京回不來的,她沒有宏偉明亮的理想,愛美愛干凈,能留在燕京多好啊
只是葉蘭想要留京也不容易。
有工作的工人可以留下,必須正式工,臨時工都不行。
現在沒有聽說過有哪一個工廠招工,很明顯,這個時間點靠考核得到工作不可能。
但因時下工人的工作都是鐵飯碗,即入職就可以干一輩子,還能夠指定接班人繼承,所以還有其他路徑。
一是購買工作。
若放到知情下鄉政策出臺前,哪怕是去年,他們咬牙去買再加上借點錢買一個類似垃圾工的很多人不想干的工作也不是不可以,但下鄉政策出臺后,這些工作竟然也有價無市,還因涉及到大金額交易需要承擔很大的風險,此路在一般家庭中被堵死。
第二,血親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