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和姜種植多半都在春季,辣椒比姜早一些;蔥蒜春夏都能種,而且不占地兒至于一些不常見的調料,因村里不種植,并不知道種植方法,也沒有種子。
葉榆問桂花嫂換了一些冬季能種的蔬菜種子,包括一些蔬菜。
用的當然是錢,畢竟她也沒多少能換的愿意換的東西。
這個時代確實不允許投機倒把。
但既然允許人們以物換物,私下用錢票交換一些東西即使在城里也有,只要不大金額、固定時間有規律地交易,這種情況個例很難被抓,即便被抓也很好糊弄過去。
在鄉下更如此。
葉榆對種子的物價沒什么概念,加上剛才的土豆種子和大豆種子,裝作從兜里實際上從空間掏出兩張一元的,要不三張
“哪用的上那么多,這些都不值幾個價的。”桂花嫂把錢都推了回來。
“桂花嫂你就收下吧。”
錢可以買食物,但在這個時代未必,葉榆對錢真沒有對食物那么執著,又推了過去,她的手勁桂花嫂根本比不上。
再說,來桂花嫂家里不止因種地問題,還有其它。
單說這草鞋,葉榆也不會編,桂花嫂把這手藝叫“打草鞋”。
她的手藝非常細致,每個草鞋都有三對耳朵,系繩用的是葛麻,打出的草鞋不僅柔軟防滑,還堅實耐穿。
葉榆當下換了一雙,草鞋除了下雪的寒冬,春夏秋冬都可以穿,這草鞋新添的一對耳利于國定,秋天用玉米殼瓤簡單包腳便也能下地,冬天怕冷的話可再加雙舊襪子,活干多了也不覺得冷,腳心有時還會出汗。
只換一雙是她正在長身體,又預訂尺碼大一些的三雙。
這樣一雙草鞋,過去市場沒限制時竟然只能賣五分錢,現在想賣掙點外快都找不到路子,時下的勞動力可真不值錢。
除了草鞋外,草繩、草墊、草籃、掃帚等草制品也是必不可少,草席等夏天再訂,以免霉壞。
北方的山里種竹子不像南方多,但也有耐寒較強的毛竹和青竹。
竹子和茅草一樣是好東西,背簍、竹籮、雞簍、竹篩、蓑衣、斗笠等都是好東西,葉榆都訂了雙份或三份。
只是除了一個半新的大背簍和一個新斗笠外,其它都需要點時間。
桂花嫂因家里多了一些進賬,臉上露出一抹笑容,盡是感激。
“反過來了,我謝謝嫂子你才對。”
此外,葉榆還需要一些木制品,桂花嫂不會木工活,但認識村里的老木匠。
也正好距離桂花嫂子家不遠,十幾分鐘的下坡路便到了。
老木匠其實也沒多老,還沒到五十歲,只是因年輕時吃了不少苦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大了好多,他不姓王姓張,村里人也叫他張木匠,帶有一點尊稱意味在里頭。
對于底層勞動人民來說,任何時代有手藝的人都會很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