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迎接知青與他們的行禮,財叔還把牛車借了出來,略過韓景三個,親自交到最靠譜的葉榆手上。
哪怕他知道葉榆本事很大,牛掉坑里都能把它抬出來或提起來,但他已經把牛當作自己的孩子,忍不住多囑咐幾句。
葉榆點了點頭,讓花菲菲、韓景、徐飛他們仨仔細聽。
“”
人干事
葉榆不是第一次駕牛,先前耕地相處過很多次,與牛還挺熟悉的,很快上手,韁繩一拉,噔噔噔上路。
速度有點快,遇見懸崖或半邊懸崖也不怎么減速,導致膽小的人心都提到嗓子眼兒。
“慢點兒,慢點”
忍不住提醒。
值得一提,路上他們其實有遇見其它村的村民與知青。
葉榆、花菲菲、韓景、徐飛四個已經算是平泉鎮名人,四個人長得都不是大眾臉大眾身材,一眼能認出來,他們走到哪兒,遇見認識的不認識的,熟的不熟的,都有很多人打招呼。
午飯吃沒最近如何果園如何磚窯收益如何聽說你們的單子做到隔壁鎮去了還是隔壁公社的
花菲菲他們都熱情回答,只是邀請他們上車時,異口同聲拒絕。
通常來說,有順風車搭,他們應該很樂意搭,但通通被葉榆的車速嚇了回去,他們可不像花菲菲仨這樣無條件信任她。
“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向前進向前進向前進向前進”葉榆彎十分不解地問,“你們不覺得這一首向前進很適合現在嗎”
“不”
其實葉榆并沒有花菲菲他們認為的不怕死,她還挺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但同樣,在能夠達到一定安全標準的情況下,她也偶爾會追求腎上腺素的刺激。
但花菲菲他們不知道葉榆即便出錯,也能整車瞬移,自然會擔心,葉榆也只能遺憾減速,花菲菲、韓景、徐飛提到嗓子眼的心又放了回去。
到鎮上,哪怕后來葉榆又減速,也比平時少花半個小時的時間。
他們先去郵局。
郵局的熟人見面就恭喜韓景和葉榆兩個登報了。
葉榆:
“”
徐飛攤開一張主流人民日報,正中寫著知青聯合司機智斗路匪的新聞,通篇都是對四人的夸贊和對路匪的厭惡。
其實這個新聞他也寫過,但他們在葉榆的建議下,很少使用除自己以外的真名,或者即便使用也會征集被使用人的同意,但其他記者不一定有這個概念。
這些記者甚至可能出于好心,表彰上報紙可是一件光榮事情,上面寫了葉榆和韓景所在詳細公社與生產隊。
“”
葉榆確實不喜歡登報出名,但這個時候著名權又沒完善,只能作罷,但默默記下寫這篇文章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