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之后,田地已經翻完了,而后接下來就是種植冬小麥。
李長安帶著裴素就像兩個連軸轉的陀螺一樣,在整個縣轉來轉去,不僅是寧村,漳縣的其余村鄉也都在種植冬小麥,李長安干脆又從每個村子中挑了幾個能識字的人,讓她們跟著裴素上課,學一學如何科學種植冬小麥以及怎么預防蟲病。
直到十月,冬小麥種完,李長安才又閑了下來。
然后她又琢磨起該怎么利用好冬天的時間好讓寧村更富裕一些。
萬事不決找老師,李長安背著自己的小書包鉆進了裴素的別業。
這是裴素拿著問李長安要來的科研基金置辦的別業,內有田地千余畝,還有一方百畝大小的湖,有田有水,還有人家。
那塊綠樹環繞的空地上,就是裴素修建的宅院,大大小小數十座。
按裴素的話來說,這就是大唐農科院的雛形,日后這邊必定要住數十人看護田地牲畜,房子修少了研究人員都沒地方住。
孟浩然倒是過來了一趟就不愿意走了,甚至動了在此定居的心思,找人去襄陽把他的妻女都接了過來,如今已經開始收拾屋子了,想來年前就能住進來。
甚至他還親手給別業提了一句詩“鳥從煙樹宿,螢傍水軒飛”。
李長安過來的時候正好趕上晚飯,她一進別業門,就被一群小孩圍住了,各個爭著給她帶路。
這些孩子是裴素收養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女孩子,附近的幾個村子里但凡有養不起的孩子,都可以領到裴素這里。管吃管住,裴素還抽空教她們寫字。
十歲以上的孩子就負責拿著竹簡和刻刀記錄每塊田每日的情況,小一些的孩子就負責給牲畜割草喂料。
李長安找到裴素的時候,她正蹲在湖邊記錄蘆葦的生長狀況。
“裴老師這一院的孩子可真夠鬧騰的。”
說著話,李長安就走到了裴素身邊,也蹲下來看蘆葦。
然后什么都沒看出來,事實上,要不是她早知道這些長的高高的草是蘆葦,路上遇到她都不一定能認出來這是什么植物。
裴素頭都沒抬一下,她手中拿著刻刀和竹簡比起需要沾墨水的毛筆和容易濕軟的紙,還是竹筒和刻刀這樣古老的記錄方式更適合田地。
“小孩子長得快,用不了幾年就長大了,從小養大用起來也順手。”
李長安看著裴素拔起一根蘆葦,扒拉出它的根莖,“二十里外的村子都聽說了這邊有一個養孩子的別業,要把孩子往您這送。”
比起對孩子挑挑選選,帶著孩子一走就再沒了消息的人牙子,顯然還是就在本地,無論送來的孩子長相是歪瓜裂棗還是自身不太健康統統收下的裴素別業更像個賣孩子的好去處。
“你沒錢了”裴素終于抬起了頭,看向了李長安。
她以為是李長安沒錢了,養不起這么多孩子了,所以過來勸她少買一點。
李長安
搖頭否認“這倒不是,我不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