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工部尚書。”李隆基吩咐道。
“等等,讓賀監也來見朕。”
李隆基終于想起了在幾個月前賀知章盛給他的那份奏章。
后知后覺地升起了一分懊惱。
若是當初他采納了賀知章的建議,如今也不會落到洛陽皇宮屋舍都被沖垮,水災禍及三個縣,還要朝廷拿出大筆錢來賑災的地步。
洛陽是僅次于長安的大唐第二大城,這一場水災毀壞的財產說不準比其他地方幾個州府加起來都多。
如今的工部尚書名為裴伷先,四月末才剛剛升上來,連工部的事務都還沒有摸清楚,面對帝王的詢問他絞盡腦汁也沒能編出來幾句話。
好在李隆基也知道他才上任兩個月,本也就沒打算為難他,只是吩咐他讓工部和戶部聯合賑災,再去好好修一修洛陽的河堤。
打發走裴伷先后,李隆基才看向氣定神閑摸著胡子的賀知章,苦笑道“朕悔不聽賀卿之言啊。”
賀知章倒是很謙虛“陛下政務繁忙,又豈能事先知道今年會有這么多場大雨呢。”
只用一句話,便把責任從李隆基身上推到了老天爺身上。
李隆基表情好看了許多,又問賀知章“洛陽那幾個縣的縣令瀆職,應當降職罰俸,賀卿認為朝中誰能有本事處理水患、安撫災民”
到底還沒有完全忘記自己執政前期的本事,李隆基也知道天災之后的后續處理十分重要。
賀知章沉思片刻“老臣倒還真有個人選,陛下認為顏真卿此人如何”
“顏真卿是顏回后人,是開元二十二年的進士,擔任了三年的校書郎,性格老成沉穩,做校書郎期間但凡經他手的事務就沒有出過錯,前幾年自請停官為母守孝,如今守孝期正好到了,幾月前剛返回長安等待戶部任命。”賀知章解釋著顏真卿的資歷。
開元二十七年八月,朝廷制追贈孔宣父為文宣王,顏回為兗國公,余十哲皆為侯。
顏回的地位狠狠往上漲了一截,顏家后人的地位自然也水漲船高,若非顏真卿在守孝期內,只憑著祖宗余蔭也能升上幾品官職。
李隆基雖不了解顏真卿的本事,可就看在顏回后人的名頭和對賀知章舉薦本事的信任上,他倒也愿意任用顏真卿去解決此事。
“那便他吧,命他為伊川縣令,立即上任。”李隆基痛快道。
這雖說是挑戰但也是立功的機會,要是顏真卿有這個本事能將如今正處在水患中的伊川縣治理好,他日后的仕途便會一片坦蕩。
若是沒那個本事嘛,那就得老老實實再多磨礪幾年。
“說起來,這個治水的建議也并非老臣之功。”賀知章有心為李長安請功。
這本來就是李長安的功績,賀知章不愿意拿著李長安苦心竭力寫出的奏章當作自己的功績。
“哦,竟然不是賀監所寫嗎”李隆基順著賀知章的話往下說。
賀知章道“乃是壽安公主知曉老臣曾擔任過多年的工部尚書,特地到臣府上來找老臣說了此事。”
“她小小年紀竟有這個本事。”李隆基輕笑。
李隆基倒是不懷疑李長安去找賀知章的用心,只有太子去拜訪臣子才會引起李隆基的不滿,李隆基只防備兒子,只把兒子都關在十王宅,公主府想建在哪就建在哪,這些公主在李隆基看來和朝臣有所來往很正常。
更不要提李長安才十歲,李隆基只要沒有被豬油蒙了心,就不會去懷疑自己十歲的小女兒會有什么圖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