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郡代州,其實從實際意義來看也就只是換了個名字,天下的各個州變成郡,刺史變成太守,除了名字變了其他什么都沒變。
但是要真的是什么都不變,那朝廷大費周章改名字干什么呢一個人要改名字尚且會帶來許多麻煩,何況天下每一個州都改名字呢。
州郡之間的區別這個還得追溯到漢朝,她們大唐是出了名的喜歡唐承漢制,李長安覺得李隆基要把州改成郡應該也有效仿漢朝的意思。
漢又承秦制,所以一開始漢朝實行的制度是郡縣制,朝廷郡縣這樣的制度,在地方實行郡縣兩級制度。
可后來漢朝北擊匈奴,土地多了,郡就多了,這時候皇帝就管不過來這么多郡了,所以就在郡之上再置州,變成了州郡縣三級制度,數個郡屬于一州,州設置州牧,皇帝只需要管州牧,然后州牧再去管郡守。
而大唐目前實行的是朝廷州縣制度,也就是在地方上實行州縣兩級制度,可大唐又比漢朝更喜歡對外擴張,所以目前大唐有三百五十八個州,是漢朝郡數的兩倍有余,漢朝郡太多都管不過來,更別提唐朝了。
所以大唐有學有樣,太宗將天下劃分為十道,李隆基有在前幾年分天下為十五道,各道設置監察使監督各州刺史。
這次改州為郡,就是正式將州縣兩級制度改成了道郡縣三級制度,據李長安所知,朝廷也的確要在各個道設置穩定的監察使,而不是像先前一般監察使兩三年一換了。
而監察使,就是節度使的前身,監察使只要能獲得朝廷給予的“節”,就能升級成節度使。
李隆基在政治上是個天才,李長安一直相信這一點。
比如這回改州為郡,就切實解決了現在大唐的許多問題。
緩解了朝廷的財政壓力,以后各道區域的中小型工程建設就不用再上奏朝廷了,比如往后要是荊州再想要大興水利也不用再上奏朝廷,等朝廷再統一順便撥一筆錢了,荊州太守可以直接告訴監察使一聲,然后就能動工了,朝廷也不必再撥一筆錢了。
還能讓各個地方遇到事情反應更快,比如邊關想要發動小型戰爭不必再稟告朝廷當然在邊關不用從監察使往上升,而是直接設置了十節度使制度,給邊鎮節度使的自主權更大。
先前洛陽水災,想要開倉賑災就需要上報長安城,朝廷同意后才能開倉放糧,改州為郡后,洛陽要是再發生水災可以告知都畿道監察使,監察使同意后就能直接開倉放糧了。
改州為郡,將地方兩級制度變成地方三級制度,既能減少朝廷財政開支,還能讓各地根據自己轄區內情況靈活治理自己轄區。
看上去很完美。
可惜在大唐只實行了十六年,天寶元年改州為郡,至德元年,也就是李亨一登基就又改郡為州了。
這么好的制度怎么就不用了呢
當然是因為到那時候大唐的公卿王侯們才發現東漢滅亡群雄割據不僅僅是因為王朝末路、帝王昏庸無道了這個政策最大的問題就是地方自主性太強了,時間一長,地方割據,朝廷根本管不了地方了。
李長安覺得大唐的王侯公卿們真是會裝傻啊,安史之亂發生之前,租庸調合適,節度使合適,改州為郡各道監察使權力增大也合適,就連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也合適,滿朝文武無一人反對。安史之亂一發生,兩稅法瞬間就代替了租庸調,郡又改回了州,也知道安祿山是反賊了,甚至還開始想方設法削弱節度使權力了,雖說最后一點想做也沒能做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