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拿下山南東道,李長安就可以狠狠建工廠,工業致富,讓每一個山南東道的大唐百姓都有工作,有吃不完的胡餅喝不盡的熱湯。
就連能擔任山南東道節度使的人選,李長安都想好了。
那就是她至親至愛的老師張九齡
張九齡已經當了五年的荊州刺史了,政績斐然,要是換一個人早就該升職加薪,提拔為六部尚書了。
可惜張九齡有前科,作為被貶的前宰相,無論是李林甫還是李隆基,都不愿意在朝堂上看見張九齡,所以張九齡一直沒有往上升遷。
不過張九齡當不了六部尚書,當一個不在朝廷礙眼的山南東道監察使,甚至山南東道節度使,圖謀一番應當還能得到這個職位。
李長安提筆寫信,一封信從壽安公主府直奔荊州太守府而去。
只是張九齡還需要來長安一趟,親自見李隆基一面才行。
十五道監察使,這些官職就和邊鎮節度使與六部尚書一樣由李隆基直接任命,不經過吏部,就連李林甫說了也不算,唯一說了算的人只有李隆基。
數日后,太守府。
張九齡聽到是李長安送過來的信后,詫異了一下,隨后放下了自己懷中的小孫女,領著信使來到了書房。
張九齡精神抖擻,盡管年紀已經不算小了,可既能享受天倫之樂也能看著荊州在自己的治理下蒸蒸日上,還找到了新明主輔佐的張九齡精神卻比前兩年更好,在裴蕓的食膳藥膳調理下身體都變得更好了。
至少還能給李長安再鞍前馬后干十年的活。
看完了李長安送來的信,張九齡坐在書桌前,沉默了許久。
其實他不太愿意再回到長安那個傷心地,那里埋葬了他大半輩子的政治理想。
還有圣人張九齡輕輕嘆了口氣。
沉思了許久,張九齡還是拿起一封嶄新的奏折,提筆寫下了奏章。
[臣張九齡,請往長安述職]
其實作為一州刺史,五年都沒有到長安城見帝王述職,本就不合適,可李隆基和張九齡兩人都默契不提此事,本該監察百官的李林甫更是恨不得張九齡立刻死在長安城外,更不會派人催促張九齡到長安城述職了。
張九齡寫奏折的時候很平靜,他已經有了如朝陽般出生的新明主,面對夕陽西下,越發昏庸的舊主,張九齡在短暫的感慨后就只剩下了平靜。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