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三年,二月下旬。
洛城的垂柳透出了絲絲綠意,一片片牡丹叢中也探出了圓圓小小的花苞。
早朝之上,興平帝宣布大裕將北伐烏國,以報去年烏國侵擾邊關搶糧殺民之仇。
為此,興平帝封馮籍為征北大將軍,統領大同、薊州、遼州共三十萬邊軍,大同總兵趙良臣、遼州總兵陳望都要聽從馮籍的調遣。此外,興平帝另派永安侯蕭縝為督軍,率領南營五萬騎兵趕赴北邊增援馮籍。
這是明面上的旨意。
下朝之后,興平帝將二相與幾位心腹武將叫到御書房,問蕭縝“你可知朕為何要派你去北邊督軍”
蕭縝“皇上要借此機會歷練南營的五萬騎兵。”
興平帝“只為歷練騎兵的話,魯恭、羅霄熟悉北邊形勢,比你更適合做這次的督軍。”
范釗聽了,嘀咕道“臣也行啊,臣站在草原上聞聞風,都能猜到烏國那群蠻子藏在哪里。”
興平帝斜了他一眼,拿出一封卷起來的密旨遞給蕭縝“此次北伐,名義上我大裕要出動三十萬邊軍,其實真正的主力只有馮籍麾下的十五萬以及陳望麾下的七萬兵馬。趙良臣那邊要防著呂勝,最多在危機時刻分兵增援,朕把他加上去,一是為了振我軍威,二是為了讓陳望肯聽馮籍號令。”
只讓陳望向馮籍低頭,他必然心中不平,畢竟馮籍之前的官職不如他,有趙良臣在旁邊陪著,陳望面子上會好看些。
范釗哼道“陳望那老東西,之前幾次打仗都是沾了皇上的光,光靠他自己他能守好遼州結果他不感恩皇上,反倒耀武揚威起來,我真恨不得親手打他一頓。”
眾人默契地將他晾在一旁,只看著興平帝。
興平帝對蕭縝道“若陳望肯聽從馮籍調遣,朕相信馮籍一定能打贏這一仗,讓烏國俯首稱臣不敢再犯,朕擔心的是陳望會從中作梗。所以朕給你這道密旨,一旦發現陳望有異動,不從馮籍軍令也好,勾結烏國也好,你都可以見機行事,先斬后奏。”
他起兵南下時,呂勝、趙良臣、陳望、黃起遴便都擁兵自重不聽竇國舅的號令了,四將支持他除奸,多多少少都有些坐山觀虎斗的意思。其中趙良臣與他有舊交,為了大義也好私情也好,趙良臣既給了他晉州的山河輿圖,也把一個兒子派了出來,他登基后,趙良臣更是完全配合他的國策,忠心可鑒。
呂勝、陳望、黃起遴卻因為不肯交出家族黨羽先前貪污占有的私產而處處跟他對著干。
興平帝明白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的道理,可他興兵是為了讓北地百姓擺脫奸臣貪官過上好日子,只殺了竇國舅卻縱容三個支持過他的總兵繼續在邊地作威作福,又算什么明君
興平帝沒忘了這三人的功勞,他想過要繼續重用他們,但重用的前提是他們得做個好官好將軍,否則豈不成了三個勢力略小的竇國舅
就像這次,興平帝也給了陳望機會,只要陳望肯服從馮籍的調遣一心
伐烏,蕭縝的五萬騎兵便是純粹去戰場上歷練了,如果陳望因那些金銀田地心懷怨憤貽誤戰機甚至叛國,蕭縝便是他派去誅殺陳望的一把刀。
“魯恭他們是朕身邊的老人,派他們去陳望必然心存警惕,你出身鄉野人又年輕,陳望多少會存些輕視之心,朕卻知道你智勇雙全,乃此行的最佳人選。”
蕭縝聞言,雙手托著圣旨跪下道“承蒙皇上信任,臣定會看好陳望,不負皇上所托
因為興平帝與蕭縝祖孫倆口風緊,直到今日,蕭延、蕭野等南營的衛指揮使們才知道他們要去打烏國了。
沒媳婦的時候只想著建功立業,現在都成家了,才過了一年的安穩富貴日子,有幾個就不舍起來。
只是再不舍,軍令如山,何況南營是蕭家一手建起來的,此戰關系到南營五萬騎兵的榮譽,更關系到蕭家的榮譽,眾兒郎們都鼓起了雄心壯志。
黎明時分,賀氏等女眷送到兩府門前就得止步了,佟穗與老爺子騎在馬上,會一直跟去南營。
拐過巷子,蕭延戀戀不舍地收回視線,一抬頭,瞧見老四也才剛剛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