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結果如何呢?”羅南平靜的說道:“奈飛訂單履行成本過高,郵寄途中受損和遺失的DVD成本高到無法預測,迄今為止注冊用戶不足20萬!哈斯廷斯先生,我的評估團隊對貴公司做了全面了解,以奈飛如今的經營狀況,每天必須發送10萬部影片才能保本,而奈飛現在的發片量呢?最高不過2000部!”
他質問道:“就這樣的公司,你確定要賣5000萬美元?”
里德-哈斯廷斯在這方面無力反駁,因為羅南說出的話,與奈飛的真實狀況相差并不是很大。
“安德森先生!”里德-哈斯廷斯轉而說道:“我想提醒一點,奈飛的債務負擔很低!奈飛虧損的資金,大部分來自于我的投資與我拉來的投資,如今的市場上,你根本不可能買到任何一家債務負擔比奈飛還低的互聯網公司。”
羅南卻說道:“如果奈飛債務沉重,我也不會坐在這里與你談了。”他開出了相對論娛樂的價碼:“3500萬美元,同時奈飛剝離所有債務。”
里德-哈斯廷斯面色終于變了變:“這不符合奈飛的實際價值!”
這一次的談判最終不歡而散,但雙方并沒有談僵,散場的時候又約定了下一次會談的時間。
羅南敢于壓價,最大的依仗,還是目前奈飛的處境。
就像百事達對待里德-哈斯廷斯一樣,奈飛的模式并不被認可,從2000年股市泡沫破碎開始,互聯網產業一直不景氣,即便一些互聯網明星公司都缺乏投資,何況奈飛這種規模不大的公司。
談判期間,里德-哈斯廷斯做了多方面努力,繼續向其他公司或者投資機構推銷奈飛,只要其中有一到兩家都對奈飛表達投資意向,他就能在談判桌前爭取到一定的主動和優勢。
而且相對論娛樂的出現,也讓他覺得奈飛或許能成為好萊塢電影發行商們有效的渠道補充。
里德-哈斯廷斯在短短十來天的時間中,先后造訪了好萊塢六大公司與其他中等規模的電影公司,但百事達能牢牢占據電影租賃行業的龍頭地位,也說明了好萊塢對于百事達模式的認可。
至于奈飛的模式,這些公司現在沒有興趣。
或許一年之后,里德-哈斯廷斯再向好萊塢推銷奈飛的模式,得到的會是完全不同的結果。
但現實情況逼迫里德-哈斯廷斯只能再次坐回談判桌前,繼續與相對論娛樂進行全資收購談判。
這場談判一直拉鋸到了十一月下旬,雙方都不同程度的做了讓步。
相對論娛樂的評估團隊,給奈飛的評估估值在3500萬美元到4500萬美元之間。
從1997年成立到2001年底,創業四年的時間,奈飛虧損額逐年翻倍,產業模式在大環境的影響下,也沒有顯露出足夠的活力,被市場整體看衰,評估偏低屬于非常正常的情況。
談判進行到最為激烈的階段,羅南也拿出了這份評估報道,上面的任何數據都有理有據,有充分的市場調查作為支撐,連里德-哈斯廷斯都無法硬著頭皮強力反駁。
到十一月底,雙方終于在談判中達成一致,相對論娛樂以4200萬美元全資收購奈飛,但這不包括奈飛的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