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教皇”、“惡心之王”、“惡趣味之父”,這些名號是約翰-沃特斯電影風格最好的詮釋。
1988年的歌舞片《發膠》是約翰-沃特斯第一部被主流電影界接受的電影。
不過這些介紹,在羅南的眼里,都不如約翰-沃特斯自編自導的一部電影更加能直觀反映他的風格和特點。
這部影片的名字叫做——《粉紅色的霍烈鳥》!
那位300磅重的圣女,估計很多人都印象深刻,按照資料里面的介紹,那位圣女是一個男演員出演的……
羅南疑惑,抬頭看向對面,問道:“約翰-沃特斯推銷的是歌舞片?”
難道演員邊唱歌邊吃……
喬治-克林特說道:“約翰-沃特斯現在很少再拍那種重口電影了。在約翰-沃特斯看來,他1988年創作的《發膠》實際上是在通過一個白人的視角——也就是肥胖少女主角的雙眼,去看待取消種族隔離運動的。”
羅南問道:“也就是說,女主角是個胖女孩?”
“是的。”喬治-克林特進一步說道:“2002年,約翰-沃特斯聯合百老匯,將《發膠》改編成了歌舞劇,叫做《發膠:音樂喜劇》。”
他著重說道:“《發膠:音樂喜劇》在托尼獎上大獲全勝,拿到13項托尼獎的提名,并斬獲了其中的8個,包括最佳音樂喜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聲音樂等等。”
羅南非常意外:“音樂劇很受歡迎?”
“目前還在百老匯的尼爾-西蒙大劇院演出。”喬治-克林特顯然做過初步了解:“我專門找百老匯的合作方和從事戲劇行業的朋友問了一下,他們對《發膠:音樂喜劇》的評價相當高,認為它通俗易懂,有可愛的角色、大眾化的主題,贏得了幾乎所有年齡段觀眾的喜愛。”
羅南翻看過項目計劃,輕輕敲著手指,說道:“這本質上就是一個灰姑娘的故事,一個身材矮胖卻夢想成為明星的跳舞女孩……”
喬治-克林特這時補充道:“對了,約翰-沃特斯跟我提到,約翰-特拉沃爾塔已經向他承諾過,會在其中出演一個角色。嗯……就是女主角的母親。”
“反串出演?”羅南不禁笑了起來:“有意思。”
約翰-特拉沃爾塔在歌舞片方面的表演才華毋庸置疑,這點過往多部影片都可以作為證明。
但這部叫做《發膠》的項目,羅南卻沒有任何印象,一點都想不起來。
《粉紅色的霍烈鳥》的導演拍攝歌舞片?
乍一看上去相當不靠譜。
不過,約翰-沃特斯深度參與改編的歌舞劇,卻在百老匯取得了巨大成功。
羅南思考了幾分鐘,對喬治-克林特說道:“我明天要去舊金山見史蒂夫-喬布斯,你跟約翰-沃特斯約一下,我回來后想要見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