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南這不是第一次見到“自殺潮”出現了,當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時候,就經歷過一次。
只能說美國人或者家庭的抗風險能力,普遍偏低一些。
由房地產市場和金融行業引發的這場經濟危機,終于如同火藥桶一般爆炸了。
雖然華盛頓當局親自下場救市,但對普通人幫助有限,真正的好處,還是落到了華爾街那群人手里。
不過,華爾街受到的沖擊也很大,各大公司的狀況普遍不好。
這種大環境下,華爾街沒人能置身事外。
但有些公司能夠挺過最為艱難的階段,并且在回口血之后,又開始大筆撈好處,最后成為相對的贏家。
有贏家自然就會有輸家。
有一些公司,已經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雷曼兄弟在美國聯準會拒絕提供資金支持援助后提出破產申請,而在同一天美林證券宣布被美國銀行收購。
全球最大保險商美國國際集團AIG也難以為繼,美國政府在選擇接管AIG以穩定市場的同時,卻對其他金融機構表示“愛莫能助”。
這僅僅是危機的爆發的一部分,受到金融市場的影響,股市開始了動蕩。
到九月中旬的時候,華爾街僅存的兩家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都不得不向美國聯準會提出申請,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以規避風險。
隨著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轉型為商業銀行,傳統意義上的‘華爾街投資銀行’作為一個歷史名詞消失了。
聯邦政府和美聯儲提出了一系列的救助方案,卻引發了公眾的不滿。
對于政府的援助方案,普通美國民眾極力反對,他們認為大銀行先是主張資本主義式的放任型擴張,現在出了事卻要求以社會主義的方式掏國庫的錢救大銀行的資本家們,民眾卻失業,信用破產與失去房子。
這也為以后的那場占領運動早早的埋下了伏筆。
可惜,這是屬于資本的國度,占領華爾街這種運動,發揮不了多大作用。
總不能指望華爾街的資本家們良心發現,那還不如指望羅南去救濟全世界人民呢。
好萊塢方面,雖然今年電影市場表現不錯,但受到經濟危機的拖累,好萊塢各大上市公司的股價,就像是落在了瀑布上面,不停的往下跌,還一眼看不到盡頭,好萊塢六大公司市值縮水了一大截,而且在持續不斷的縮水中。
沒有上市的相對論娛樂影響比較小,利好消息還不斷。
比如《阿凡達》經過近四個月的放映之后,北美票房累計高達7億3120萬美元,全球票房超過了25億美元,達到曾經的高度不是問題。
這部影片的票房分成陸續到賬,票房一項不僅已經收回了全部投資,還有近3億美元的盈利。
由于放映還沒有結束,實現票房利潤5億美元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伴隨《阿凡達》大賣,好萊塢熱門電影必然遭遇的爛事又一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