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離駕著馬車,一路向城郊行去。
他們雖說此行的目的地是峨眉,但走到現在反而離大都越來越近。
越靠近大都,城池管理的就愈加嚴格。
如今能住在城池中的,都得是大元子民,城中客棧飯館為了伺候好韃子的口味,少不得加些乳酪制品。
殷離吃慣了倒不覺得有什么,宋寧卻一時難以適應。
自郊外入城的時候,走在路邊就聞到從一家小飯館里飄出與眾不同的的飯菜香味,就想來嘗嘗。
因此,殷離辦好了正事,就帶著宋寧來下館子。
這家小飯館正是住在城外的農戶閑暇時合力搭起來的館子,用料都是自家地里的米和菜,做的都是家常菜。
殷離與宋寧都是習武之人,雖然只是兩個小姑娘,卻也要了滿滿一桌子菜。
后廚做菜的大嬸陡然聽到外面來了一桌豪客,連忙燙了自家釀的酒送出來。
“兩位小姐,可以嘗嘗我們家的酒,雖然不烈,但喝過的人沒有不說好的。”
宋寧聞言嘗了一杯,像是米酒,但唇齒間還留有麥子釀造的出的香氣,果然是別有一番風味。
二人將桌子上的菜吃了七七八八,又添了兩盅酒佐菜閑聊。
此時除了宋寧二人外沒有其他客人,大嬸也被殷離從后廚請出來坐在一起聊天。
只聽大嬸介紹說,自己是先前逃難時嫁到這里的,跟本地村子里的生養了一個兒子,兒子如今長大成家沒有跟雙親住在一起,不過大家相隔不遠時常都能見面。
只是如今各地時時興兵起義,朝中時時就要加征賦稅充做軍需。
兒子正值壯年,有一把子力氣種地做活,可還要養自己的小家,能給二老的幫襯有限,就得要這大嬸跟她漢子自己想些法子。
他們如今年長,再種不了原先那么多的地,可是將地荒廢了,也不是辦法。
后來在村里人的建議下,同他人換了一塊靠近官道的地,搭起一家小飯館做做生意填補家用。
這館子后面,就是嬸子換來的地,上面種了各式各樣的蔬菜糧食,剛好是快成熟的時候,抬眼望去就是一片正待收獲的欣喜場景。
嬸子在飯館門口掛了一串鈴鐺,原本是為了請食客進門前招呼用的,此時秋風漸起,吹得鈴鐺串叮叮作響,聲音清脆漸成不拘泥格式的樂曲。
三人聊的盡興,又看到今年的收成有奔頭,大嬸拋開拘謹,放聲唱出了一句鄉間小調“秋天黃黃呦”
正要再唱,外面有人接上了下一句“糧食滿滿嘞”
嬸子聞聲臉上帶笑站起身“是我家老頭子來了。”
說著,打開后門,果然看到一位農人打扮的老者挑著扁擔走了進來。
“我看田里的菜長得好,又摘了不少下來,傍晚過路客坐進來,必然吃的鮮嫩。”
一抬頭,發現自家飯館里還坐著兩位客人,連忙微笑示意,將菜挑進后廚。大嬸也跟著進去幫忙一起收拾,時不時有交談笑聲傳出來。
如此一個民生安樂的場景,是宋寧無論看多少書都看不到的。
她靜靜欣賞了一會兒,將眼前看到的場景一筆一畫妥帖藏在心里,這才看向殷離“咱們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