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棉布取代絲綢和麻布,難度可不是一般的高,哪怕大唐皇帝大力支持,棉花的推廣恐怕也要以十年為單位!因此就算李元嘉搞出了效率極高的織布機有什么用?先不說種植棉花對糧食產量的影響,小農經濟時代的消費能力考慮過沒有?
這樣盤算下來,其實給李元嘉賺到錢的就是一樣!
十三香!
十三香是推出的時機比較好,正好是鐵鍋炒菜在長安、洛陽城中流行的節骨眼上。畢竟現在已經不是大唐剛建國的那幾年了,權貴和富商們之中奢靡之風雖然還沒有大盛,但是對于美食的追求也已經開始抬頭。
再加上香料不容易變質,在這個時代本來就可以當成貨幣使用,才讓李元嘉看準時機賺了筆大的……
因此在李元嘉的心里,自己做了那么多東西,真正能賺錢的,或者將來能賺錢無非就是那幾樣,比如說十三香,比如說玻璃,再比如說海水曬鹽和茶葉。
十三香是已經賺完了,就是一錘子的買賣。
當長安和洛陽的市面上出現了好幾種十三香,而且口味上也不算太差的時候,李元嘉就直接下令終止了。除了每年做一些自己用之外,再不打算向外售賣。
海水曬鹽,李元嘉只是打算推一把,并不打算當成將來賺錢的正事兒,至少不會長久的賺下去。因為他知道這樣東西的重要性,
所以李元嘉真的敢碰的其實就兩樣,一個是茶葉,一個是還沒有成功的玻璃。
只不過……
這年頭茶葉才剛剛進入人們的視線之中,能享受它的人很少很少,也就是南方的士族以及寺廟里的和尚們。就算李元嘉賣力推廣,恐怕也要幾十年去培養大家喝茶的習慣。
所以茶葉和烈酒一樣,李元嘉就指望著從蠻邦那里賺上一點了。
算來算去,也只有還在研發中的玻璃才是李元嘉心中能賺錢的東西。
而且還是能賺大錢的東西!
玻璃飾品和玻璃容器什么的都是小事兒,因為并不是必需品,不見得就能競爭得過陶器、瓷器,所以關鍵是李元嘉讓韓成他們已經開始研發的鏡子,那才是未來的一個大金礦。
到時候只要做好保密措施,誰能破解其中的奧秘?
接下來就是壟斷大唐的市場,擴大產能,把鏡子賣到吐蕃、突厥、高麗、日本等國家,然后再經過阿拉伯的商人們,賣到歐洲……
“咦?干嘛要讓他們賣過去?”
想到這里的時候,李元嘉突然一皺眉頭,心中泛起了一個心思:“鏡子這種東西體積小,價格昂貴,不正好是開拓對外貿易的最佳商品么?到時候組織起一只馬隊,如果有可能的話,幾十年后說不定還能搞一只船隊出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齊頭并進,豈不是個大好機會?”
想來想去,李元嘉的整張臉都開始放光了……
……
這北京的鬼天氣,降溫也太快了……感冒,頭疼,這一章自己都覺得亂得很,大家湊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