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峰的老家并不在走馬崗上,而是在走馬崗西北邊約七里的慈云山腳下。
因為歸心似箭,韓秀峰不想沿官道先去走馬,然后再由之前常走的小路折回慈云,于是一進入巴縣地界就找了個鄉民問了下,打算抄近路回家。沒曾想離開官道之后走著走著竟在家門口迷路了!
群峰疊嶂,古木參天,山路彎彎曲曲,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
就在韓秀峰追悔莫及,想領著眾人往回走之時,在前頭探路的陳不慌發現前面有炊煙。有炊煙就意味著有人家,也就意味著能找著人問路,于接著往前走。沒想到走近一看竟是一片竹林,竹林后頭竟有一座寺廟。
費二爺本以為走錯了路要去前頭的寺廟借宿,韓秀峰卻激動地說:“到了,總算到了,咱們沒走錯!”
琴兒來過兩次慈云老家,摟著娃怎么看怎么不像之前來時的樣子,忍不住說:“可周圍看不見人家……”
“你那是從走馬過來的,咱們現在是從璧山過來的,而且是抄近路。”韓秀峰示意大兒子抓緊馬鞍,牽著馬邊走邊解釋道:“咱們老家之所以叫慈云是因為坐落在慈云山腳下。慈云山之所以叫慈云山是因為山上有座慈云寺,就是前面那座寺。小時候我大哥帶我來過一次,只是時間過去太久想不起來。現在想起來了,到了這兒就曉得咋走了。”
費二爺下意識問:“咋走?”
“先往前走,用不著到慈云寺山門就有一條岔路,順著那條岔路下山,走到山腳下就到了。”
“四爺,前頭真有路,下山的路,比過來的這條路好走多了!”
“我沒說錯吧,”韓秀峰看著興高采烈地陳虎、陳不慌等人,解釋道:“慈云寺的和尚要下山化緣,山下的鄉民要上山燒香,走得人多了,這路自然比咱們過來的這條路好走。”
“總算到了,這一路趕的。”琴兒終于松下口氣,又探頭尋找她印象中的村落。
然而,下山的這一路蒼松夾道,青靄虬盤,周圍全是山林,加之天色已暗,啥也看不清。就這么又走了近三炷香的功夫,拐了兩三個彎,眼前才豁然開朗,只見山腳下住著五六十戶人家,離山口不遠處的一口池塘在朦朧的暮色中格外顯眼。
琴兒緊摟著娃激動地說:“想起來,真到了!四哥,山口就是村口,我上次跟我爹就是帶狗蛋從村口過來的!”
離開老家太久,老家的變化又不是一兩點大,韓秀峰反倒覺得很陌生,俯瞰了好一會兒也沒找著曾經住過的那三間茅草屋,不無尷尬地問:“琴兒,咱家在哪兒?”
“在那兒呢,就在池塘后頭!”
“哦,我曉得了。”韓秀峰這才想起老家重新翻蓋了,甚至建了祠堂。
鄉民們賺點錢不容易,平時舍不得點燈,睡得都很早,從后山進村到家門口的這一路上,都沒見著一個人,直到跟琴兒確認眼前這個宅子是自個兒,上去拍了拍門環,才聽見里頭傳來大哥那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聲音。
“誰啊,來了。”
“大哥,是我啊,我四娃子,我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