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
“就是看著面生的!”
“生人,生人倒是見著幾個,不過他們不是官老爺,他們是做買賣的。”
英毓心想十有**是微服私訪的韓秀峰,又追問道:“他們什么時候來的,什么時候走的。”
“吃中午的時候來的,轉了一圈兒就走了,走前還跟我們討水喝。”
“他們有沒有上去?”英毓抬起胳膊指指炮臺。
“上去了,說是上去看景兒,真不曉得有什么好看的。”
“誰讓他們上去的?”
“上頭就幾尊鐵炮,他們又偷不走,就算有本事扛走也不值幾個錢,村里的孩子天天跑上頭去玩,沒人管,也就沒讓不讓這一說。”
英毓徹底服了,不過想到就算倒霉也是護理天津鎮總兵保定營參將岳克清阿倒霉,跟他這個天津道沒什么關系,立馬換了個問題:“有沒有看見他們往哪兒去了?”
“好像去了于家堡去。”
……
大沽口兩岸的炮臺是道光二十年英夷起釁時修筑的,那會兒為防范英夷由此去犯京城,時任直隸總督訥爾經額除了調集本省的綠營來援之外,還奏請朝廷從察哈爾、黑龍江、吉林、山西、山西調來近萬綠營和八旗。
其中,駐大沽口的兵約三千四百多人,剩下的兵勇全駐扎在大沽口后路各村莊,隨時準應援。
兵力雖多,但只是戰時臨時調集的。
為解決大沽口常駐兵力不足的問題,訥爾經額在炮臺竣工時奏請朝廷改大沽兵制,將天津鎮的大沽營升為大沽協,分左右二營,共有兵勇一千六百余人。
三年前,夷酋包令率四艘炮船來大沽口,朝廷跟道光二十年時一樣從各地調來近萬兵馬,后來包令揚帆南返,朝廷便命從各地馳援大沽口的兵勇回去了,現在守大沽口的只有大沽協的左、右二營,不過轉了一下午,韓秀峰發現肯定沒一千六百兵,兩個營加起來最多八百人,其中大多打不了仗。
就在他琢磨著這個奏折怎么寫之時,院子外面傳來一陣喧鬧聲。
緊接著,早已換上便服的恩俊走進來笑道:“四爺,該來的全來了,不該來的也來了,這是名帖,見還是不見?”
韓秀峰接過名帖,湊在油燈下一份一份挨個翻開看完,權衡了一番抬頭道:“先見自個兒人,請另外幾位先去正廳稍候。”
“行,我這就去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