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剛剛接觸歷史頭層皮毛的初中生來說,這是個過分抽象的概念。有的人可能畢生都無法將這個概念具象化,陳縱卻過早的經由子夜,而在港市和陳金生身上懂得了它的雙重釋義。
百度百科對陳金生的生平有極富饒的注釋,以至于陳縱在網吧點開這個欄目,鼠標滾動二十余次也沒有走到百科末尾。上頭寫他生于一九年民國的上海,一九四九年舉家避禍到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在十八歲的年紀擁有了第一任妻子,三十歲第二次結婚。兩位妻子都有名有姓兼有百科黑白照片,畢生最大的成就卻也都是曾和陳金生結過又離過一次婚。第三位妻子則只有擁有一個港媒抓拍的模糊頭像,其名邱娥華,其生平一行注解,與陳金生育有一子名陳子夜。這樣簡單的一行字,宛如舊社會婦女依附于丈夫墳邊的墓志銘。
陳金生還擁有其他許多的關聯人物。妹妹陳滬君,受滬港兩地文化熏陶,十七歲寫作第一本都市女性小說風靡兩岸三地,幾十年筆耕不輟,系列書被奉為“女性圣經”。十九歲未婚生女戴英,生父不詳。戴英十歲時,陳滬君與在美國結識的華裔牙醫結婚,母女移居定居北美。
父母兄弟,堂哥表姐,族中好友,每一個都叫得出姓名,都有頭有臉。交朋友都交才子,比如摯友譚正良,知己倪山,等等等等。任擇兩人一段經歷,便都是一段才子佳話。
還有子孫輩,也漸漸在不同領域嶄露頭角。其中一個最叫人印象深刻,什么問題學生十四歲被英國知名公學退學,十六歲酒吧搶人女友被人當街爆錘,十八歲爭奪女明星被盯梢等等最讓陳縱記得的,是他的名字,叫做譚天明。譚天明,陳子夜,是父輩商量好的嗎,是子夜的朋友嗎
子夜也有百度百科,沒有照片,介紹只說金城人,九零后,代表毗舍阇鬼,有短篇刊載于某雜志。百科撰寫也不大走心,直接抄寫書本背后作者簡介欄謄上網。也沒人深究過這個陳子夜是誰,他的名字好多年不曾與陳金生頭像下那個相關人物作關聯。直至銷量并不好的毗舍阇鬼評上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獎項,保送女兒戴英入圍、卻最終仍令她與獎項失之交臂的陳滬君捧讀了毗舍阇鬼,被影射得在家坐立難安時,終于發現作者竟真的名作陳子夜,頃刻大為光火,覺得家丑不可外揚,登報批評此書“大逆不道”,甚至利用內地出版業的諸多不可描述的不便之處,來對此書進行舉報。報社扛不住來自業界大拿和審核的雙重壓力,不得不下架了毗舍阇鬼。而那時金叔王叔正在幫子夜同出版社談的另幾本小說,也因此告吹。
毗舍阇鬼遭遇封殺,故事照進現實,子夜最后一點反抗泥牛入海。
也是那個時候,陳縱認識到了什么叫做諷刺文學。失敗的諷刺是滑稽的笑柄,成功的諷刺是置身斗獸場里的表演。諷刺很難,諷刺也異常危險。
在這個事件中,子夜的包括陳金生在內的其余家人,都呈現一種隱身狀態。唯有那個陳縱在百科上留意過的,名作譚天明的二十二歲年輕人,幫子夜出過一次頭,由此引發了那次和陳滬君著名的檄文罵戰。卻也孤掌難鳴,以至于陳縱在很多年后,偶然搜索兩人姓名,方才搜到了這起新聞。
因為這件事,邱阿姨意識到文學這條路,子夜是走不通的。怎么走,最終只都會走回那個家里。
“到時候,還不是要去舔著臉求他們。”
邱阿姨又擔心又后怕。無論如何,子夜是不能再學文了。
正好那時候,他一篇短篇小說獲獎,由此子夜獲得了一間極有名的高校中文系報送資格。邱阿姨斷然不肯讓子夜去。
十五歲的陳縱不知是非輕重,只覺得子夜不學文,好可惜。
白小婷也說,“反正高考考再多分,也只能上那間學校。現在得來個絕好的機會,可以節省一年光景,平白無故就這么浪費了,幾乎可以算耽誤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