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是太子也覺得我這個人無趣,家常多招三哥和十三弟閑話。
太子今兒召我,自然是因為三哥、十三弟都跟皇阿瑪南巡去了。
“嗻”我滿口應承。
似別的也就罷了,綺禮的仕女畫我想看。
“曲江三月杏花開,攜手同看有俊才。今日玉人何處所,枕邊應夢馬蹄來。”
對圖良久,太子問我“如何”
好,太好了。以后再有類似的好畫,我希望太子也能想起我。
“二哥,”我沉吟道“臣弟孤陋寡聞,早前未曾聽說過唐寅有這一張杏花仕女圖,再圖中杏花樹枝干蒼虬之態,也是唐寅仕女圖中絕無僅有。不過除此之外,仕女的柳眉鳳眼,懸鼻櫻口,豐盈體態,雍容衣飾確都是唐寅畫風。”
“唐寅的仕女圖歷來借助場景賦予仕女身份、思想、意趣。杏花又名及第花,畫中仕女手捧杏花鳥雀,似與花鳥傾訴思念之意,結合題詩,就是丈夫赴京趕考,妻子在家望歸望中的意境。”
“弘治十一年唐寅參中應天府鄉試第一,次年躊躇滿志,進京會試,不想牽連徐經科場案下獄,被罷黜為吏。唐寅歸家后夫妻失和,休妻。后另娶煙花女子沈九娘為妻,并育有一女。”
“世人都說沈九娘賢德,鋪紙調色,襄助唐寅成為一代大家。前妻貪慕虛榮,連姓氏也不可查。”
“但這幅畫,臣弟以為唐寅懷的是前妻。”
“哦”太子露出興趣,一臉的愿聞其詳。
“眾所周知,唐寅晚年落魄潦倒,賣畫為生,甚至于畫了許多春宮。唐寅這一生最得意時候,該是取鄉試會元,進京趕考這一年。”
“似唐寅中會元后,流連煙花,呷妓喝酒,好友文征名明曾好言規勸,唐寅書與文徵明書答文征明書與其絕交。”
“正德八年,唐寅曾主動寫信給文征明,兩人捐棄前嫌。”
“參照文征明的例,唐寅晚年憶及當初陪在身邊的前妻,想必有些感慨亦未可知。”
“好你個四弟,”太子拍著我的肩膀大笑道“這故事你縐得不賴。不拘唐寅有沒畫過這幅杏花仕女圖,孤都以為世間當有這么一張圖。”
呵,我亦忍不住笑道“二哥,您明鑒。”
笑一陣,太子看著畫道“綺禮這畫仿得精妙,這落款,印鑒,無不惟妙惟肖。算他厚道,于畫中簽了名,直承仿作。不然,還真是真假難辨。”
“哦”我打量畫“哪里”
“看這杏樹枝干下部。”太子指點我“你覷眼看,正看看不到。是不是看到了,有綺禮仿三個字。”
如太子所言,我左轉右轉轉了好一會兒眼,終于轉到了隱在樹干里的落款,不覺擊掌贊道“妙”
轉念想到某種可能,我請教“二哥,綺禮一幅仿畫尚且如此用心,他自己的畫是不是也會有藏款”
“不錯”太子吩咐“文德馨,將孤收的綺禮的幾幅畫都搬過來”
說說笑笑中早晌過去了,太子留我用了午飯后方端茶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