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大明朝臣心里都很盼望是前者,希望瓦剌自己撕起來,但想想阿剌知院的為人,面對明朝都是不想打只想茍,何況是面對現在成功殺掉大汗上位,風頭正盛的也先。
果然,邊關八百里加急送來情報阿剌知院向也先示好,表示自己想給也先大汗當太師。
什么過去的汗王,不認識,主打一個集體升官你也先從太師升汗王,我阿剌知院從貴族升太師,豈不是雙贏。
此消息傳回,文武不由扼腕。
然而,他們并沒有失望多久,新的消息就傳過來了也先記恨之前阿剌知院率先扔下他撤退這件事,斷然拒絕了阿剌知院做他的太師,還打了人家為表誠意,派來做求和使的兒子一頓。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在得到這個消息后,于謙第一反應就是也先,大好人謝謝你
風水輪流轉,這條線上的明朝君臣,終于體會到了史冊上正統十四年瓦剌人的心情當敵人的決策層犯大渾,是一件多么令人快樂的事情。
這一日奉天殿常朝。
英國公和兵部尚書于謙幾乎是同時站了出來。
于謙請英國公先回稟。但其實不必英國公開口,他們彼此都清楚,兩人的心思必是一致的
果然,英國公請趁此發兵討
伐瓦剌以平邊患
瓦剌內部亂成這個樣子,不趁機去撿漏aaaheiaaahei用英國公的話說太宗在天有靈必會托夢罵他的
本作者顧四木提醒您最全的安分守己當昏君盡在,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小鈺,那你在猶豫什么”
這一日黃昏,姜離見到了有些舉棋不定的景泰帝。
朱祁鈺當然不是在猶豫要不要發兵,而是,帶兵的人選。
他難掩擔憂道“英國公他老人家堅持要親自出征。”七十六了啊
在朝上,朱祁鈺就如此婉轉暗示過,表示朝上還有其余將領可以帶兵出征。
然而英國公張輔,搬出了另外一個英國公的例子“唐高宗年間,英國公李勣亦是七十五歲為國遠征遼東滅高句麗”
那個英國公可以,我也可以
這十多年,他看著太宗手里的九邊四衛漸失而無能為力,如今天賜良機,他怎么能不親手去為大明收復邊關疆土而出力。
他已然七十六歲了,此命何惜。
若此番得勝,來日他便能坦然去地下見太宗陛下了。
朱祁鈺道出了更在意的事情“不止英國公,于尚書也請命親至邊關討敵。”
姜離點頭,更無半分意外。畢竟史冊上于少保也如此請命過。1
只是,未能如愿而行。
不能成行的緣故大概有很多那時候正是景泰二三年間,景泰帝換太子的時間段,朝堂上暗流洶涌。皇帝離不開,朝上事事也離不開于少保;再者,那時大明土木之變的元氣大傷還未復原,京城保衛戰能打,但點齊大軍遠征的戰力只怕捉襟見肘。
應當還是客觀戰力不足的原因多一些。
不然以于少保對國事的在意,若有勝的把握,自不會被朝堂風云牽絆住,估計會堅持不懈上書出征,不會坐視這樣好的機會溜走。
想來他當時也十分懊惱遺恨瓦剌內亂之際,卻也是大明軍力衰弱不能出征之時。
但這一回,他可以全心全意放手去討敵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