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個時候,在奴隸主在合眾國全力操作種族問題的時候,法國駐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的法**隊向東進發,兩萬法軍進入已經被意大利重新命名的利比亞境內。
指揮北非雇傭軍團的約翰康納聞訊,立刻就把南方十字旗一收,讓出了意大利軍隊還沒來得及接受的地方,以及手中控制的班加西。
謝菲爾德組織的雇傭軍團,對當地來講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客人,一個企業組建的軍團,也不可能真正開啟殖民運動,屬于東印度公司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所以意大利軍隊并沒有把這一片無垠之水放在心上,可羅馬方面做夢也沒有想到,約翰康納一聲不吭的就直接向法國投降,整個雇傭軍團直接對東進的法軍放下了武器。直接讓法國接收了半個利比亞。
在倫敦召開的國際會議上,本來和巴爾干戰爭無關的意大利代表加入了進來,怒斥法國采取了卑鄙的進軍行動,搶奪意大利王國的合法利益。
“法國有認識到什么才是對法國以及整個盟國有利的行動。”法國代表義正辭嚴的反駁道,“法國認為在北非的重要影響力,可能會成為對法國和整個盟國有重大利益的舉措。為此采取了積極主動的態度,防止一些咄咄逼人的國家,對法國進行傷害。”
“法國對北非的訴求是可以理解的!”俄羅斯帝國的代表開口遙相呼應,面對德奧兩國的來勢洶洶,帝俄必須和法國站在一個立場上,分擔這種壓力。
主持國際會議的英國人,也沒想到法國人一聲招呼都不打,直接出兵吞了利比亞。
對這種行為英國人心中產生了疑慮,如果時間足夠的話,老練的英國外交官可能會想出來辦法,可問題就是時間太倉促了,法軍的行動也太突然了,沒有給英國人思考的時間。
德國和奧匈帝國對法國的行動進行激烈的指責,表示自己要站在意大利王國一邊,制止法國的霸權舉動。俄羅斯帝國則認為德奧和意大利已經成了歐洲危險的源頭。各國輿論對在倫敦的外交官遙相呼應,鼓吹戰爭不可避免,一時間戰爭一觸即發。
非洲憲兵就是厲害!謝菲爾德聽到妻子在電話當中的講解,驚呼法蘭西不可戰勝。
戰爭的喧囂似乎馬上就要到來,安妮卻有些憂慮的道,“會不會真的打起來。”
“德國為了同文同種的奧匈帝國,真的可能會參戰,但因為一個殖民地就為意大利開戰,這不太可能。”謝菲爾德開口安慰著妻子,“就看英國人的表態了,人家怎么說也是世界霸主,說話還是有力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