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交談下來,呂妧得知眼前的美婦人喚作良姬,乃鄭國遺民。百年前鄭國為韓所滅,不愿被韓國統治的鄭人逃的逃、散的散,良姬的家族就逃到了趙國。
同時她還得知,良姬在六笙館待了十幾年,早已是自由身并不受館中約束。這令呂妧更加疑惑,她為什么不離開六笙館。
聞言,良姬輕笑搖頭“離開這里,妾身還能去哪兒呢我們這些漂亮美艷的鄭女,都被視作夏姬之流,普通人不敢娶不敢求,因此要么被收在貴族的后宅里當個玩物,要么淪落風塵。對妾身而言,還不如這里,反倒更自由自在。”
呂妧默默嘆氣,良姬輕描淡寫的講述里,藏著一段段曲折辛酸、卻不為人知的歷史。
良姬的母國鄭國,在東周最初曾是呼風喚雨的中原霸主。因鄭武公輔佐平王東遷有功,加上鄭國本就是姬姓封國,因此鄭國地位崇高,居于諸國之上。
只是隨著鄭國越發勢大,眼里漸漸沒了周王和周王室。周平王也意識到鄭國有不臣之心,于是想要扶持更加聽話的虢公,鄭莊公當然不干了,周鄭關系一度惡化。
為了安撫鄭莊公,身為天子的周平王率先道歉,與鄭國互質。只是周平王的妥協,是東周禮崩樂壞的開始,此舉看似穩住了鄭國,卻為東周的衰落埋下了又一伏筆。
交質事件后不久,周平王去世,本該繼位的太子忽在返回宗周的路上,因悲傷過度去世。只能由其子、周平王之孫當周王,是為周桓王。
周桓王年輕氣盛,以周鄭交質為奇恥大辱,他沒有向祖父周平王那樣妥協,選擇率先發難和鄭國徹底撕破臉,兩國戰亂不斷。
為了鼓舞士氣,周桓王親赴繻葛,御駕親征,結果被鄭將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周軍士氣大挫,不戰而敗。
繻葛之戰過后,周桓王和周王室淪為天下笑柄,諸侯更是視周天子為無物。
同時,鄭國也在這件事侯,迎來了自己的巔峰時刻,稱霸中原。但無數個歷史事件證明,巔峰之后就是衰落,當然鄭國也不例外。
帶領鄭國走向巔峰的鄭莊公去世后,鄭國朝堂內斗不斷,最后逐漸由良氏、游氏、國氏等七家卿族輪流掌權,史稱七穆。
輪流掌權對一個國家來說不是好事,會帶來極度不穩定的政治環境,鄭國就是此例。朝堂從上到下醉心于內斗,各種危機逐漸暴露,鄭國慢慢變得一蹶不振。
在鄭國衰落的同時,南邊的楚國接連吞并了數個鄰國,實力大增,不容小覷。向來自詡“蠻夷”的楚國,這回把目光看向了中原大地。
而鄭國恰好擋在楚國北征的路上,因此楚國每次北上逐鹿中原,第一個遭重的往往就是鄭國。但幸好,那時西邊的晉國還沒有分家,能與楚國進行戰略抗衡。可是鄭國的不幸,也有晉國的那一份兒。同位于中原大地,晉國一直想著拿下鄭國,從而徹底占據中原。
夾在晉、楚之間的鄭國,就這樣被迫成了兩個大國的戰略緩沖帶。
在一次次的反復挨打后,處于四站之地的鄭國,終于練就了一身左右逢源、朝秦暮楚的墻頭草功夫,試圖應付不斷變化的外部斗爭。
但隨著三家分晉,鄭國也失去了其緩沖帶的作用,已然沒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最后被三家之一的韓國所滅。
鄭國滅亡后,世人對于鄭女的追捧非但沒有消失,反而越演越烈。鄭國地理位置的不善,造就了它無力抵抗的結局,但同樣又孕育出聞名遐邇的鄭女。
鄭女之美,詩經鄭風就可見一斑。無論是風雨的“既見君子,云胡不喜”,還是子衿的“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從中都能瞥見鄭人的生活一面。大膽追逐愛情,是他們的生活常態,女追男這種事被似乎也很常見,足以想見鄭女是有多么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