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今日之事兄長先別急著問我,我想問兄長一句話,你覺得先帝是個怎樣的帝王”
不等崔鶴雍習慣性夸贊表弟,新的問題就拋在了他的眼前。
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
“先帝大行入陵奉廟后,朝議已定了謚廟二號,先帝乃我朝第六位龍裔正統懿宗和皇帝懿與和,是很好的字,百官感戴圣德,亦是用心了。”崔鶴雍答道。
“溫厚無苛曰和,敦睦九族曰和,懷柔胥洽曰和。”梁道玄當即接上此語,“溫和圣善曰懿,體和居中曰懿,愛人質善曰懿。”
先帝這廟號和謚號,非常溫和,完美符合這位帝王的性格和功績。
“先帝行事,多擇柔濟之道這話是當年表哥殿試高中后,姑父在你外任前夜提點時所說,我在旁打瞌睡,不過卻還是聽見了。先帝是個有道明君,可一生功績卻不過平平晚年還多了個我爹這樣的信臣,只是先帝行事仰賴文武百官,甚少以帝王之威強壓臣下,故而大家也得饒人處且饒人,沒有計較罷了。”
以梁道玄的了解,先帝實在是個無甚可說的帝王。
他規規矩矩繼位,八年后無風無浪駕崩,臨朝主政期間功績平平,無治世武功亦少施政文蕤,一生庸碌,于帝王之中已是平凡之輩。不過好在先帝的父親威宗時期幾場風波后,這將近十年的日子里能休養生息對百姓已屬難得。
先帝的休養生息倒不是他自主所選的治世之道,而是他生性畏懼與人相爭的緣故。據說與臣下議論朝政,若是臣下據理力爭且言辭激烈,他便會妥協。如若不是當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政事堂的宰執梅硯山梅大人為柱石,替先帝主政宰輔,不知會有多少官員要有損天威了。
這層因果再論起來,便是有懸案的謎霧籠罩,連承寧伯這樣的勛貴也不得而知,談論時更是頗為隱晦。
據說早前先帝做東宮太子時,雖也是怕極了自己的親爹威宗,可父子也算協心齊力,無有嫌隙,況且怕皇帝老子的東宮也不是什么值得拿來一說的事,不怕的那些,大概要么自己早早做了皇帝,要么身首異處。
但直到一日,威宗臨朝明發上諭,告知百官公卿,皇孫姜冉連同太子妃歐陽氏謀反,所為大不敬,然而行事不密,如今母子業已伏誅,二人玉牒除名不入宗廟,尸身以謀逆當論,絕無俱全之理,已然五馬分錯,不得殮葬。然太子純孝,二人起事之時,太子尚在京畿道代圣循行,并不知情,無有同罪。卻難逃不教不轄之過,即日起閉門思悔,暫擱舊差。
百官無不震驚。
要知道威宗只有兩個兒子,太子是嫡長子,早在威宗就藩時期便封做了世子要繼承王爵的,后來威宗清君側起事登臨大寶,太子自然入主東宮。太子妃歐陽氏本是從前藩地的望族名門之秀,與太子多年夫妻始終鶼鰈情深,二人膝下一子一女,皇太孫姜冉才十七歲,眼看太子的儲位是穩得不能再穩,他又是太子唯一的兒子,威宗年事已高,往后的事輪也輪得到他,他東宮的爹還沒著急,他一個毛頭小子怎就謀反了
然而威宗鐵腕,無人敢置喙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