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摸魚成性”之人正好相反,“過勞成癮”者非常符合AI時代的基礎崗位要求。
而且,他們“爆肝工作”的信念非常堅定!
絕對服從、絕對付出、絕無抱怨,默默產出,不計較工作時長,不奢望高額薪酬…只要有工作可做,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總而言之,就是“比機器人還機器人。”
他們被“努力就有希望,過勞才能升職”這個理念成功洗腦,心頭只有一個想法:反正氪金是不可能氪金的,唯有埋頭工作才能安心。
……
這類“老黃牛”的人生信條,可以用一副對仗還算工整齊的對聯來形容----
上聯:996,白加黑,星期七,公司為家無二話;
下聯:曬加班,曬單量,曬喜提,移動才是真辦公。
橫批:勞動光榮。
如果讓他們去與世隔絕的地方休幾天假,絕對會催生一種負罪感----
咦,這里怎么沒有網絡?
沒有網絡信號,怎么聯系客戶?
還有,領導找不到我還不得急死?
算了,我不要休假,我要上班,我要工作,老板需要我!
……
他們堅信:要在職場有所作為,必須向死而生,或者假裝向死而生。
殊不知,最好的工作狀態,應該是像阿蘭.德波頓所描述的那樣----疲憊,但有尊嚴;辛苦,但很滿足。
這些“過勞成癮”患者呢?
疲憊倒是有了,辛苦也是蠻辛苦的,但工資待遇卻不高,生活不說窮困潦倒吧,那也絕對談不上富足。
這樣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獲得應有的尊嚴。
至于精神上的滿足,在沒有充裕的物質基礎支撐下,只不過是“阿Q精神”而已。
……
什么?
你說精神追求應該大于物質追求?
就像很多撲街網絡作者一樣,寫書不為稿費、只為情懷?
不可否認,這樣的人確實有!
不過,你還是看看他能堅持多久再說吧。
在婚齡男女的比例嚴重失衡的今天,一旦沒有雄厚的物質基礎作支撐,是很難找到女盆友滴。
客觀而言,如果吃不飽、穿不暖、居無定所、病無錢醫、行擠公交、找不到女票、銀行無存款…
面對這樣的窘境,你給我天天去追求精神生活試試?還不得被盼子心切的老媽給嘮叨致死?
無論你嘴上如何強硬,到頭來仍然只得向現實低頭。
……
就拿相親來說,下面的幾組鏡頭應該是屢見不鮮,甚至還有可能就發生自家身上,或者是身邊親近的人身上。
第一組鏡頭----
“請問你有房住嗎?”
“有。”
“那還好,多大?”
“不大,60平。”
“嗯,雖然小了點,但兩人居住也還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