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和白面在后世都是餐桌上常見的主食,可是在兩千年前的先秦時期,這兩樣都是稀罕物。
首先是大米,大米來自于水稻。
后世人在大約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就已經發現了稻粒,這直接證明了華夏正是水稻的原產地。
先秦時期自然也有水稻。
只是水稻對水的需求量很大,只能種在水田里,所以這時候只有南方才種植水稻,比如說楚。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里就寫了,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
然而即便是南方,因為實在地廣人稀,稻米的產量也十分有限。
稻是珍貴的。
孔子也把吃稻米類比為穿錦衣,視為一種享受。
再說面食,面食的原料是小麥,這時候的技術還比較落后,沒有復合磨盤,不知道小麥能磨成粉,再做成面食。
小麥通常被做成麥飯。
趙荷華借用系統的功能,曾經偷偷觀察過咸陽城黔首的飲食日常。
他們除了吃豆飯藿羹外,還會把麥粒放進石臼里用杵,也就是棒槌之類的東西搗掉小麥的殼。
這一步過程叫舂。
再然后就是用簸箕揚掉殼子,將麥粒鋪到石碾盤上,用工具將麥粒碾碎后才開始蒸麥飯。
趙荷華看他們的表情,就知道這東西肯定不好吃。
只是在存糧不夠,新谷又沒成熟的時候,他們只能吃賣飯以度過這段青黃不接的困難期。
趙荷華作為秦國長公主,雖然不至于要到吃麥飯的地步,但是一天只能吃兩頓飯,她是真的頂不住。
而且這時候的調味也沒有后世那么豐富多彩。
主要的調味品就是粗鹽、梅子、酒,再加上肉類做成的醬料,至于辣椒是沒有的,只有花椒、姜、茱萸等作為替代。
尋常人吃這些調味品做成的飯菜已經習慣了。
趙荷華之前吃了一口,又酸又苦,以至于她差點想直接離開這個美麗的世界。
非但如此。
豬肉騷,羊肉膻,牛肉不能吃,吃肉的醬料還是用青蛙、螞蟻、蟲子等做成的。
狗肉倒是可以吃,劉邦就很愛吃狗肉。
但是趙荷華不想吃,在外人看來是她挑食,然而她自己才知道內里辛酸。
沒想到。
當秦國長公主還不如當后世一個普普通通的社畜。
她想到她老祖宗居然也沒吃過什么好東西,手下磨粉的力氣又加重了幾分。
十秒后
趙荷華睜著死魚眼,對扶蘇說道“王兄,你來。”
夏姬和華陽太后早帶著人在暗中觀察了她很久,見狀立即上前,讓身后跟著的寺人去轉動那怪異的磨盤。
夏姬最近氣色很不錯。
她本來已經交代好了身后事,誰知道自從荷華搬來偏殿后,她的身體居然一日好過一日。
就連臉上的皺紋也淡了很多。
華陽詢問過她原因,秦國上上下下都知道長公主荷華生來自帶異香,不同于常人,卻很少有人知道更深層次的事情。
夏姬刻意掩瞞了自己知道的事情,只說或許是荷華身上的異香養人。
她其實知道。
她身體之所以會好,是因為荷華身上的靈氣。
不過這事她不會告訴任何人,以免給這孩子招來禍端。
夏姬吩咐完寺人后,就靜靜站在一邊,并不多話,但是華陽太后覺得新奇極了。
“荷華,扶蘇,”華陽問道,“這個是什么東西,你們在做什么,是想吃麥飯嗎”
“麥飯并不好吃啊。”
趙荷華對這兩位太后觀感都不錯,她們性格不同,卻都是很傳統,且有智慧的女性。
她對大部分女性都抱有好感。
所以在發現夏姬蹭了她身上的靈氣,身體逐漸健康痊愈后,她也沒為了遵循歷史,刻意要離開偏殿。
要真為了遵循歷史,那她也不該出現在這里。
她說道“不是想吃麥飯,這個是石盤,下面的叫磨床,上面的叫磨石。”
“把小麥放進里面,就能磨出粉末了。”
華陽看著從石盤之間的縫隙排除的粉末,白皙細膩,確實不同于被碾碎的小麥。
她問道“荷華是想做餅子吃”
餅子和麥飯差不多,也是將小麥或者米搗碎了,加上水做成餅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