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計時歸零,眼前重新恢復現實的畫面,看完廣告的獎勵赫然擺在了她的腳邊連弩圖紙、一架連弩、50支弩箭。
謝喬抑制住瘋狂躁動的心情,撿起地上的圖紙和連弩研究起來。
圖紙有一張a3紙那么大,羊皮紙,謝喬看到紙上密密麻麻的圖形和文字瞬間頭大,比她見過的所有工程構圖、傳動裝置都復雜,字小還是繁體的,精巧的零件小得只有一顆豌豆米那么大,看得她眼花繚亂。即使她將圖紙搭配上連弩的實物同樣看不懂一點,宛如天書一般。謝喬覺得就算是理工科的大佬來了都不一定很快研究得透徹,連弩的弩機結構太過精秒,零部件組合搭配堪稱完美,她甚至都懷疑這真的是這個時代應該出現的產物嗎。
不過她也無需看懂弄懂,反正只要有了圖紙,放在工坊里,將相當于科技樹上點上了這個科技,工匠自會將它完美無缺地打造出來。
再看下去只會讓人的頭徒然變大,謝喬不再研究了,將連弩圖紙收進背包里。這張圖紙太珍貴了,堪稱她的致勝法寶,只有放進格子里她才能踏實。
她專注地看手里的這架連弩,還挺沉,大約十來斤左右,體積有點像一把步槍。連弩上方有一個類似匣子一樣的裝置,像槍的彈夾,這是箭匣。打開箭匣的小蓋板,能放十支弩箭進去,這和史書記載的連弩沒有出入。
弩箭短而細,與長弓的箭矢相比,足足短了一倍。弩箭的箭頭呈三棱狀,這是為了在破甲的同時增大傷害。尾部沒有箭羽,方便放入箭匣中和更穩定地上弦。
箭羽是增加箭矢穩定性和平衡性的裝置,沒有箭羽意味著連弩的有限射程大大折扣。
射程偏近可能是連弩的唯一缺點了,畢竟人無完人,何況是人的造物,世界上就不存在完美的東西。
打開箭匣小蓋板,謝喬從地上的箭壺里撿了十根弩箭一一放進去,再蓋上。
然后是上弦。
正常的弩上箭需要用腳蹬,兩只腳踩住弩弓的兩側,雙手拉住弩弦,利用腿、手臂、髖骨的發力,一直將弩弦拉到弩機裝置上扣住,然后再上箭。
但謝喬發現她手里這把連弩上有一個類似于撬桿的東西,撬桿可以直接勾住弩弦,拉動撬桿可以將弩弦拖到弩機裝置上扣住。最關鍵的是,因為這利用了杠桿原理,撬桿代替手拉弦,不費手的同時,很快捷,很省力
這樣一來的話弩手在馬背上也能輕松迅速地上箭了,妙啊。
謝喬眼里閃爍著興奮的光彩,她幻想的西涼連弩騎兵一下子就從夢里照進了現實。
西涼地區大量產良馬,配合上如此精密的連弩,這只西涼連弩騎部隊將同時具備高機動性、高傷害、遠程射擊、極低戰損比等屬性,連弩騎所過之處所向披靡,會是她手里最得力的利刃。
謝喬眸光微斂,這五十支弩箭夠那幫馬匪好好喝一壺的了
她將手里這把珍貴的連弩也收進背包,弩箭就不需要收起來了,放家里即可,因為格子已經滿了。連弩很好上手,她現在無需專門花時間練習射靶,明天早點起來熟悉熟悉箭道就行。
放好弩箭,謝喬來到城池南面。
十來個精壯勞動力沿著謝喬提前規劃好的線同時開挖,這會兒已經挖了幾十公分,其他人搬運者沙土,或拿干草編著簾子,各司其職,合理分工。
最累的活其實是搬運沙土,他們沒有獨輪車這樣的工具,只能純靠人力去挑籮,挑到百米開外的雅丹背后。而且隨著坑洞的挖深,將沙土搬上去會更累。
在這樣干冷的環境下,謝喬看著挑籮的小伙單全已經累得滿頭大汗了,走了幾步腳步踉踉蹌蹌,顯然往返幾趟后體力有些不支。
她趕忙上前幫忙,扶住籮筐。
只是半籮筐的沙土而言,卻沉得扁擔上的麻繩咯吱作響,大有斷裂的趨勢。把全部挖上來的沙土搬走只怕要累死個人,況且繩子也承受不住。
謝喬沉下心神思考更省力的辦法,片刻后,她眼睛一亮,拍了一下自己的腦門。怎么把這茬兒給忘了,用背包格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