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笑而不語,包拯也沒有多言。
少年郎心思單純,不愿見遼國使團在大宋京城囂張跋扈的場面,天真的以為只要朝廷能造出厲害的武器就能讓契丹人伏低做小,卻不知真正決定兩國邦交的并非武器,而是朝臣的態度。
聽上去很可笑,明明愿意打的話不一定會輸,甚至贏面更廣,但是多數朝臣依舊懼怕那小小的失敗的可能,甚至為了掩蓋心中膽怯不惜各種找理由。
打仗勞民傷財,榷場盈利甚多,百姓祈愿太平
怎么說都是他們有理。
可花錢買來的太平是真正的太平嗎
不過這些事情不需要蘇小郎來擔心,人這一輩子也就只有這幾年能夠肆意快活,小郎已經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剩下的事情還有他們這些老家伙。
朝中主張求和的大臣雖多,卻并非全部。
李珣是官家的表兄弟,他們一家的態度都跟著官家走,官家說戰就戰官家說和就和,他的意見沒有參考價值。
曾公為人方厚
莊重沈深周密,嘉佑元年遷官回京任給事中、參知政事,參知政事乃是副相,再往前進一步就是宰相,他的態度對官家而言至關重要。
前些年西夏犯邊,他上奏官家先懷柔后征伐,否則師出無功敵寇只會愈加猖狂。
當時主張懷柔乃是清楚朝廷沒有一舉平定西夏的能力,軍中也少有能抵御西夏的將領,如果確定打不勝那便不如不打。
如今廣備攻城作能造出威力更大的武器,曾公還會攔著不讓打嗎
很顯然,只要大軍的武器裝備跟得上,曾公定會主戰。
包拯想想還沒來得及送進宮里的奏疏,眸光越發沉靜。
曾公亮和李珣目光灼灼,一頁一頁看的仔細,只恨無法將上面的字跡刻在腦子里。
大佬們說話蘇景殊不敢插嘴,他只想問一句現在可不可以走了,趁現在天還沒黑趕緊走,天黑了太學大門一關他到了也進不去啊。
公孫策拍拍他的肩膀低聲道,“莫著急,看曾公的態度,明日或許會準你一同前去城外廣備攻城作的作坊。”
蘇景殊眼睛一亮,“真的嗎我也可以去”
雖然他對火藥火炮火銃只有理論知識,讓他上手他什么也不會,但是那是廣備攻城作的作坊,是官方保密地界兒。
什么地方加上“保密”倆字兒都顯得很誘人,他這種好奇心重的最扛不住“保密”的誘惑了。
能去嗎能去嗎他真的能去嗎能去他就不回太學了
公孫策
李珣雖是廣備指揮使,但他對廣備攻城作的具體事宜遠不如曾公亮了解,看完之后只覺得各種流程都寫的極為詳細,拿去給工匠們參考沒準兒真的能成。
然而在曾公亮眼里,紙上寫的內容不是沒準兒能成,而是十成十的可行。
先煉煤炭,再以煤炭為燃料煉銅煉鐵,銅鐵煉成后鑄成槍管炮身,機關細密精妙絕倫,再配上以新配比出的炸藥,這批武器開山炸石毀城都不在話下。
好好好
蘇小郎之功足以青史留名
蘇景殊正在和公孫策說話,猛不丁聽到曾公連喊二聲好還說他足以青史留名嚇了一跳
這還沒成呢,怎么就要青史留名了呢
說的他還怪不好意思的。
曾公亮來的路上已經聽李珣說過這蘇家小郎是如何機緣巧合之下知道那么多的,無巧不成書,但凡他幼時不曾救下那神秘江湖人,亦或沒有與生俱來的好記性,他手里的這些資料就依舊會隱世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