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膝下無子不光是他一人的心病,而是朝中所有大臣的心病。
國不可一日無君,也不可一日無儲君。
官家年輕的時候還好,他們還能指望后宮有皇子出生,如今官家已經年過不惑卻依舊無子,身體也越來越不好,他們總得有個儲君防備著。
早年朝堂內外擔憂皇嗣,官家連失三子之后他們也不指望皇嗣了,能挑個宗室子立為太子穩定朝堂他們就能心滿意足。
然而他們不再指望皇嗣,官家卻不肯放棄。
朝中大臣理解官家想讓親生兒子繼位的心情,可接連三個皇子都未能成活,他不能只顧自己不顧大宋的江山。
宰臣們以前催皇帝立儲也沒有催太急,總想著他們官家想通了就會下詔立太子。
然而皇帝這次檢閱火器的反應實在令人火大,不管是宰臣還是宗室王爺都意識到再不培養儲君就來不及了。
身為皇帝可以心慈手軟,但決不能遇到事情就想退讓。
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整個大宋。
皇帝退一步容易,退這一步意味著多少百姓的血汗他想過嗎
事已至此,讓官家強硬起來幾乎不可能,他們只能將希望放在儲君身上。
立儲關乎國本,朝中大臣不管主戰還是主和,在這件事上的態度都是一致的。
從龍之功風險太大,比起腥風血雨的儲位之爭,他們更希望皇位能平穩的傳遞下去。
所以官家別再拖了,趕緊立個太子穩住朝臣的心,要是立了太子之后后宮忽然有喜訊傳來又恰好是皇子還能成功撫養成人,到時再換繼承人也不是不可以。
這種事情他又不是沒干過,何必一直拖著不肯松口
周青松小聲給不太清楚其中內情的同窗們講到底是怎么回事,看著像是在說什么見不得人的秘密,實際談起皇家根本不帶怕的。
皇嗣問題并非近幾年才有,從官家登基到現在催他立儲的奏疏都沒少過。
景祐二年時官家曾將汝南郡王趙允讓第十三子趙宗實接入宮中交給曹皇后撫養,但是四五年后苗妃誕下皇子,官家大喜過望,立刻將充作皇子教養的趙宗實送出了皇宮。
可惜苗妃誕下的那位皇子沒多久就夭折了,之后宮里也有其他皇子皇女誕生,但不知怎的全部都沒能養活。
景祐二年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官家依舊膝下無子。
那位被接進宮中充作皇子教養的宗室子也是倒霉,被接進宮里又被送走,這種事情發生一次就夠令人難堪了,但是在他身上發生了好幾次。
不過這次應該不會再出現接回來又送走的事情,一來官家年紀大了再有親子的可能微乎其微,二來太子和皇子不一樣,皇子可以說送走就送走,太子他送走試試
這次要是真的能成,那個倒霉蛋也算是苦盡甘來了。
周青松煞有其事的感嘆道。
皇家的事
兒在京城不是秘密,經常去街上喝茶聽曲兒的都能說幾句。
周青松感慨完,其他家在開封府的同窗也開始感慨,“聽說那位前幾年被升為右衛大將軍、岳州團練使,人家是皇室宗親,就算不當皇帝也能輕輕松松身居高位。”
“宗室子當個胸無大志的紈绔子弟的確快活,但是捫心自問,你們愿意虛度幾十載一事無成”
能考進太學的都是天之驕子,至少在現在這個階段,他們寒窗苦讀是為了救世濟民成為青史留名的好官,而不是吃喝玩樂幾十年死了也沒人記得。
“而且宗室之間的勾心斗角也不少,里面的事情復雜著呢。”某個消息靈通的同窗悄咪咪透露小道消息,“前不久汝南郡王去世,宗室已經有人開始擠兌欺負他的幾個兒子了。”
主要欺負的就是曾被接進皇宮撫養的趙宗實。
汝南郡王逝世后他的兒子們繼承他的家產,宗室中有人去找趙宗實借金帶,借了幾天卻拿銅帶來還,還裝模作樣的說他當時借的就是銅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