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和遼國使臣說話的時間閱兵臺上的大臣們也反應了過來,難怪各位相公那么淡定,他們要是早知道大宋有這般神器他們也淡定。
此等神器用來攻城再合適不過,什么八牛弩什么霹靂彈,在大炮面前都不夠看。
軍中要是多配幾門大炮,遼國引以為傲的騎兵在他們面前討不到半點好處。騎兵沖鋒需要時間,他們的大炮隔了老遠都能開炮,大刀長矛在他們的大炮面前屁都不是。
天大的好事兒啊
朝中主和派比主戰派多的多,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覺得大宋打不過遼國才主和,如今看到這等攻城拔寨的必備利器立刻改換陣營,忽然覺得其實和遼國開戰也沒什么。
以前覺得打仗費錢費力還不討好,打了勝仗要花錢,打了敗仗不光要花錢還要賠錢,怎么算怎么不劃算,不如直接不打。
現在他們的大炮能直接奠定戰局勝負,直接沒有打敗仗的可能,這還有什么不敢打的
契丹人能不講臉面來劫掠他們,他們為什么不能反過來讓契丹人賠他們錢
他們可以打完勝仗然后去找遼國要錢,把遼國曾經對他們做過的事情都做一遍。別說什么大宋禮儀之邦不干那種事情,講理也得看是什么時候,契丹人先對他們不講理的,他們憑什么對不講理的人講理
孔夫子說過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他們大宋的文人熟讀圣賢書,不會連這句話都不知道。真宗皇帝當年簽訂澶淵之盟是不確定接下來能不能打得過才簽的,雖然打了勝仗還賠錢簽盟約飽受詬病,但是之后幾十年使邊疆百姓免受兵燹之災亦是大功。
功過相抵,不管怎
么說,澶淵之盟對大宋而言并不是壞事,對宋遼兩國的百姓而言更是好處遠遠多于壞處。
邊境榷場每年經手的金銀何止三十萬,宋遼兩國打了二十多年的仗,只軍費就花了超過三千萬。只要忍得下花錢買平安的恥辱,三十萬的歲幣對大宋而言完全不算什么。
如今和真宗皇帝時不一樣,大宋不是當年的大宋,遼國也不是當年的遼國。現在不是能不能確定接下來打不打得過,而是遼國那邊要擔心他們的戰馬跑的夠不夠快。大宋的炮彈不長眼睛,跑的不夠快被炸死在戰場上他們可不賠。
原本主和的官員在看到大炮的威力后倒戈了一大半,另外一半沒有倒戈不是覺得大宋打不過,而是腦子里在計算打仗要花多少錢,這些錢花出去到底值不值。
文臣的反應略顯復雜,武將們那邊就簡單多了。
反正大宋不需要武將有腦子,既然讓他們看見火炮了那就沒有再收回去的道理。
只要朝廷愿意把火炮給他們拉到大營,就算以后還得天南海北的跑、就算辛辛苦苦練出來的兵要留給繼任者、就算運氣不好水土不服中道崩殂,只要有大炮在身邊他們都愿意打打打打打
什么都別說了,就問什么時候開戰
他們帶著大炮轟完遼國轟西夏,收拾完這倆總是搞事兒的鄰居后再看看周邊還有哪個不聽話。
唐時的武將沒有滅國的功勞就不好意思稱名將,他們大宋的武將也想感受感受滅國的風光。
就算打完仗直接收回兵權也沒關系,只要有滅國的功勞在,他們凱旋后照樣光宗耀祖青史留名。
武將們眼里泛著興奮的光,看著席位上的遼國使臣像是看大肥肉,好像已經看到將來收復燕云滅掉遼國的威風時刻。
這哪兒是遼國使臣,這分明都是他們的戰功,都是他們的大寶貝。
蕭禧的心徹底涼了。
他頂著身后如狼似虎的眼神,已經不知道是回到遼國后被遼帝拖出去砍了好,還是直接在汴京的驛館中自殺好。
左右都是死,要不直接死在這里算了。
只要他死了,什么糟心事兒都追不上他。
那部武經總要他們大遼的重臣都看過,里面分明沒有真正有殺傷力的武器,怎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