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就是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敗。
朝廷被打擊的沒了當初要征討李元昊的心氣兒,雖然敗后屢次揚言要重整旗鼓和西夏決一死戰,但是實際上卻已經著手商量握手言和。
那時已經到了慶歷年間,負責談判的是龐籍龐太師,只要西夏向宋稱臣并取消帝號只稱夏國主,大宋將每年賜給西夏銀綺絹茶總共二十五萬五千,并在保安軍和高平砦重開榷場。
李元昊主動派人到京城議和就是因為榷場關掉后西夏百姓的日子過不下去了,大宋地大物博,大不了勒緊褲腰帶供邊關打仗,西北一共就那么點兒地方,特產也少,雖然那邊的青白鹽在中原非常暢銷,但是大宋沒了青白鹽還有別的地方能產鹽,西夏沒了大宋糧食、茶葉、藥材、絲綢卻找不到代替品。
遼國也不行,遼國也得和大宋交易才能有那些東西。
慶歷年間的合議和澶淵之盟差不多也是花錢買平安,區別只是澶淵之盟給的錢叫“歲幣”,慶歷和議給的錢叫“歲賜”。
李元昊以“西夏主”的名義向宋稱臣也是有條件的,朝廷出使西夏只準住在宥州不能進入西夏都城,以免李元昊要用臣禮接待宋使沒面子。
稱臣歸稱臣,但是還得在他的臣民面前維護他的形象,不然這事兒沒得談。
大宋、大宋答應了。
宋夏之間短暫的迎來了和平時期,然后就坐山觀虎斗看夏遼之間狗咬狗。
李元昊的祖父李繼遷娶了遼國公主,李元昊沒繼位的時候他爹就為他向遼國請婚,所以李元昊也娶了個遼國公主,不過他和公主感情不好,夫妻倆平時沒少干仗。
夏遼雙方經常因為黨項部族叛逃起矛盾,就算雙方是姻親關系也沒好哪兒去,后來宋夏開戰,遼帝看到大宋連吃敗仗立刻開始搞事兒,慶歷增幣就是這么來的。
要不是遼國趁亂搞事情,宋夏兩國也不會那么干脆的握手言和。
遼帝想著鷸蚌相爭他好漁翁得利,非常不愿意看到宋夏停戰,可惜沒用,誰都不在乎他的意見,于是遼帝一怒之下興兵十萬討伐西夏,勢必要讓李元昊好看。
大宋雖然慫,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柿子挑軟的捏,打大宋沒有十足的把握,打個西夏還不是輕輕松松
嗯,遼帝是這么覺得。
然后他的十萬大軍就涼了,最后僅有數騎隨他逃出,其他全折在了李元昊手里。
李元昊是個奇才,這個奇才還非常會做人,打完遼國后立
刻遣使同遼國講和,同時又向大宋獻俘,把他爺爺李繼遷依遼附宋首鼠兩端的本事學了個十成十。
再然后,他就被他兒子給弄死了。
奇才在外面會做人,在自己家卻很不干人事,殺母殺妻殺子,最后死在兒子手上也很合理。
慶歷年間的合議是李元昊遷的,繼位的新皇帝不認,沒多久就死性不改繼續犯邊。
西北百姓不堪其擾,朝廷也連年增派兵馬駐守西北,除了他們這邊,西北還有好些打仗生猛的軍隊。
如今這位狼主是李元昊的小兒子,他登基是因為太子李寧令哥殺了他爹李元昊,李寧令哥又因為弒君弒父被權臣所殺,權臣扶持幼主繼位想專權,架不住幼主不是軟弱沒主意的人,所以西夏這些年也亂的可以。
駐守邊關條件艱苦,但是西夏那邊的笑話卻很能緩和他們的心情,如果沒有狄青就更好了。
龐副帥瞇瞇眼睛,再次感慨既生瑜何生亮。
旁邊,幾位副將看著輿圖爭論不休,這個說要從正面轟炸來顯示他們大宋國威,那個說要從側面轟炸打西夏人個措手不及。
龐迪敲敲桌子,“西夏霍天雕那兒不太對勁,你們注意著點兒,別不小心著了他的道兒。”
霍天雕為人狡詐,他們以前沒少在他手上吃暗虧,雖然這次沒有監軍拖后腿,但也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