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景殊聽完小光國公的吐槽,臉上的表情很是精彩。
真的,這小子被官家掃地出門不冤枉,他要是敢在他爹面前那么說,他爹肯定已經揮上藤條了。
男人怎么能說虛就算真虛也不能說
趙仲針托著臉,有一句沒一句的說著,“我爹總說手底下的人不夠用,這么一看,他肯定要在下一場春闈里培養新人,小郎加油考,爭取考個狀元驚呆所有人。”
蘇景殊搓搓胳膊,“殿下,目標別那么大,放小一點,能考上就很厲害了。”
本來大宋的科考壓力就很大,要是西北那邊能順勢多拿下
幾個州,到時春闈的壓力就更大了。
大宋崇文,天南海北只要有人就有學校,西北西南哪個山溝溝里都不放過,漢人多的地方是官學,外族多的地方就設蕃學,蕃學招收那些外族貴族子弟的同時,也同時會有推薦參加禮部科舉的名額,鼓勵蕃族學生經過學習參加科舉考試。
本作者醉酒花間提醒您北宋給蘇軾當弟弟的那些年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不要以為那些山溝溝里出來的讀書人水平不行,之前還出過一家三代都是進士的融州仫佬族人,考中進士之后回老家做官,又是土著又是進士,直接雙重身份來當父母官,比單純的土司或者朝廷派去的外地官員有威望多了。
西北的蕃學和中原這邊也沒差哪兒去,西北四路常年和西夏打交道,很多地方都是世代鎮守一個地方,打仗的時候真刀真槍,不打仗的時候就在州縣招收胡人少年來教他們儒家經典。
忠君愛國,仁義禮智信,總之能洗腦一個是一個。
倒也不是洗腦,而是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讓他們知道打仗沒好處,和平共處才是好鄰居。
這些是他才打聽出來的消息,之前他也不知道邊關的守將那么有手段。
大宋的軍制有問題,自開國之后就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他以為所有的地方都是這樣,沒想到西北那邊會有祖祖輩輩鎮守同一個城池的武將家族,還不只一家。
比如西北種家軍,以前只聽說楊家將滿門忠烈七狼八虎出幽州,西北種家軍還真沒怎么聽過。
當年西夏李元昊崛起,大宋的軍隊抵擋不住西夏的劫掠,西北百姓驚懼萬分,甚至不少人遷到秦嶺去躲避。
種世衡種老將軍在延州東北兩百里的地方建起青澗城,挑選精壯青年數千人訓練射騎,殺的西夏聞風不敢進犯,短短幾年就在西北邊疆建起了一座抗擊西夏的新屏障,種老將軍屢建奇功,調任到環慶、麟延一帶也是走哪兒打哪兒。
種將軍去世后,他的八個兒子皆在西北守邊關,種家軍赫赫威名,在邊關沒比狄青狄大元帥低調多少。
不打聽不知道,一打聽嚇一跳,簡直生猛的不符合大宋的風格。
大宋那么慫,怎么可能有那么猛的軍隊嘛
別說,還真有。
有漢人出身的種家軍,還有鮮卑出身的折家軍,折家軍甚至比種家軍還要出名。
據說折家從從唐代初年就人才輩出,南北朝時期徙居府州,之后內屏中國外攘夷狄,五代諸國和大宋為減輕西顧之憂,皆許其父子兄弟相傳世代相襲。
種家人在西北四路輪著駐守,折家是死守府州,歷任府州知州全是折家人。
別的州的知州年就走,府州不一樣,人家的知州世襲。
果然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雖然他還沒行萬里路,但是他現在已經能體會到行萬里路的好處。
他以為他看的書不少,對朝中事務也不是一無所知,但是具體到某些事情還是兩眼一抹黑,不像他爹,問什么都能說的頭頭是道。
姜還是老的辣,古人誠不欺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