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一點肯定沒錯,這事兒找龐太師過去肯定能救急。
昨天官家召大臣商量這事兒的時候龐太師應該在場,司馬光不在意別人的看法還能不在意龐太師的看法
再不濟他總不能和龐太師當堂吵架。
趙仲針睜大眼睛,“真的司
馬光真的愿意聽龐太師的話”
他只聽說過司馬光是個固執的家伙,相當固執,固執到令人發指。
當年仁宗皇帝讓他修起居注,他不愿意,連上五狀讓仁宗皇帝收回成命,仁宗皇帝就是不答應。之后仁宗皇帝讓他當起居舍人并同知諫院,他當起居舍人那段時間總共給仁宗皇帝上了一百七十多份奏疏。
足足一百七十多份,天天不是在寫奏疏就是在送奏疏的路上。
而且這事兒還和他爹有關系,因為司馬光那些奏疏里有很多都是催仁宗皇帝立太子的。
仁宗皇帝平生最煩朝臣催他立儲,明知道他沒兒子還催他立儲,什么意思啊
但是這事兒又不能說的太明顯,那樣顯得他心虛沒底氣,于是就以司馬光是真心為國家社稷考慮為由把那些奏疏轉到政事堂壓桌底。
司馬光可好,天天跑去政事堂催著相公們把他的奏疏批了。
風雨無阻,天天去,一點兒都不夸張。
什么時候不去了呢他爹正式被仁宗皇帝收養當兒子的時候。
這事兒是他爹娘和祖母一起說閑話的時候說的,仁宗皇帝說司馬光是是真心為國家社稷考慮不是場面話,人家是真的真心為國家社稷考慮。
他爹登基后想著司馬光有功勞想提拔他一下,這一提拔可好,直接體驗了一把仁宗皇帝當年被奏疏砸臉的感覺。
事情是這樣的,他爹想讓司馬光知制誥但是司馬光不愿就職。
司馬大人覺得那是一個掌管起草詔令的差事,不是他的特長,于是連上了九道奏疏全都名為辭知制誥狀。
要不是他爹趕緊把那差事給撤了,估計司馬光還能接著寫。
畢竟是能給仁宗皇帝寫一百七十多道奏疏的狠人,這才哪兒到哪兒
小光國公心有余悸,聽到有辦法能救他爹于水深火熱,當即告別小伙伴去太師府找龐太師去救火。
聊天暫停,他先去救個爹。
小小蘇揮手送走小伙伴,然后扭頭氣勢洶洶去找他爹算賬。
蘇洵慢悠悠的放下手里的書,聽完兒子的控訴,只有兩個字想說,“就這”
蘇景殊連說帶比劃,“什么叫就這這事兒很嚴重好吧”
要不是臭爹不和他說清楚,他剛才就能滔滔不絕侃侃而談,現在可好,他只能聽小光國公滔滔不絕侃侃而談。
“能有多嚴重不還是昨天說的那些”老蘇無奈搖頭,“你要知道,臺諫和太常禮院的大臣平時盯的就是朝中大臣和官家,有一點兒問題他們都能放大,覺得那是天大的問題,官家那么做會失去民心,會讓朝廷四分五裂,會讓上天因此降罪大宋,所以有一點兒不對他們都要攔著。”
但是政事堂的相公們不一樣,相公們考慮問題更現實,在他們眼里官家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官家能坐穩皇位穩住朝堂。
只要朝堂沒有因為帝位更迭產生動蕩,其他就都不是問題。
很明顯,這次太常禮院和臺諫的做法和政事堂那些手握實權的相公們的想法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