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唐吐蕃為什么叫青唐吐蕃,當然是因為他們的主城就是青唐城,雖然后來內亂唃廝啰把都城遷到了別處,但是那也是吐蕃腹地。
狄青點點青唐城的位置,眸中閃著勢在必得的光芒,“不著急,等他們再內亂幾年,到時候不管是對面來投還是我們打過去都一樣。”
蘇景殊歪歪腦袋,想想那邊的情況,煞有其事的點點頭,“是這個道理。”
雖然大宋內部憂患頗多,但有一點是周邊其他政權比不過的,他們沒有儲位之爭。
真宗皇帝子嗣單薄,仁宗皇帝沒兒子,當今圣上早早定下儲君,幾位皇子皆是中宮所出感情極好,即便將來皇子們長大有
了別的想法也沒有辦法和太子殿下爭。
大宋開國以來和西夏的沖突就沒斷過,河湟一帶的吐蕃趁機發展起來,一度強盛到能威脅大宋的地步,好在大宋和西夏關系最緊張的時候吐蕃陷入內亂,也算是給大宋的邊防減輕了壓力。
俞龍珂的部族在青唐吐蕃勢力很大,他的弟弟在另一個部族首領木征手下當謀士,這個木征是已逝的青唐吐蕃大首領唃廝啰長子瞎氈的兒子,而繼承唃廝啰首領之位的是他的三子董氈。
首領之位新舊更替本就容易造成政權動蕩,就算是正常的新舊更替也一樣,董氈繼位后木征和許多唃廝啰手下的小首領并不服他,成天上躥下跳給他找麻煩。
招撫分布在河湟谷地的番邦之前得弄明白他們之間的恩怨糾葛,吐蕃現在落魄,早先也是能在大唐戰亂時攻入長安的大政權。
雖然唐末五代中原戰亂吐蕃帝國也內亂分裂,但是百足之蟲斷而不蹶,內亂分裂出來的小政權也不容小覷。
西夏沒有建立的時候,六谷部聯盟的首領潘羅支就曾聯合大宋試圖攻入靈州,可惜潘羅支運道不行,他們的首領用計殺了西夏太祖李繼遷,之后沒多久就被李繼遷之子李德明用離間計暗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六谷部聯盟散了之后很快又冒出來個宗哥聯盟,河湟地區的大軍閥李立遵綁來了身負贊普血統的唃廝啰當傀儡首領,仗著兵強馬壯不把周邊勢力看在眼里,甚至囂張到了出兵入侵大宋的程度。
也就是大中祥符九年的三都谷之戰。
李立遵的運道也沒比潘羅支好哪兒去,那一年大宋的西北守將是曹瑋,此戰大宋軍隊追殺吐蕃軍二十余里,斬首千余級,繳獲牛馬牲畜上萬,直接把李立遵打的元氣大傷,傀儡首領唃廝啰也趁此機會將權力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如果李立遵擴張無度攻打大宋,大宋在西北的政策不會從聯蕃制夏調整為聯夏制蕃,大宋不聯夏制蕃就不會給李德明發展的空間,沒有李德明給西夏建國打基礎沒準兒連西夏都不會有。
可惜世上沒有如果。
李德明趁大宋放松西攻吐蕃回鶻,奪取西涼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將勢力范圍擴展到玉門關及整個河西走廊,明面上卻依舊“依遼和宋”,同時向宋、遼兩國稱臣,接受兩國的封號,那么大的動靜愣是讓他給糊弄過去了。
之后繼位的李元昊是什么人就不用說了,西夏如今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部分基業都是他打下來的。
西北就這么大地兒,李元昊想擴大地盤,結束傀儡生涯的唃廝啰也想擴大地盤,偏偏兩家都想成為名正言順的吐蕃帝國繼承者,于是就這么理所當然的打了起來。
唃廝啰走的是遠交近攻路線,除了和李元昊針鋒相對其他不管是大宋還是遼國都可以放低姿態。
對大宋這邊是表示愿意歸附可以接受冊封,對遼國那邊是求娶公主聯姻,政局穩定下來后就移居到青唐城,所以之后那邊才被稱為青唐吐蕃。
青唐城的位于湟水谷地,東邊是
隴右西邊是青海湖,從漢代開始就是連接河西走廊的重要根據地,吐蕃人也是趁安史之亂才控制了那塊地方,想讓他們拱手讓出城池根本不可能。
再眼饞也不行,別的地方可以威逼利誘,青唐城只能靠打。
好在現在青唐吐蕃亂的夠嗆,他們抓住時機也不是打不下來。
唃廝啰雖然是贊普的后代,但是他所在的部落并不強大,不然李立遵當初也不會看上他的血統就直接把他綁到身邊當傀儡首領。
番邦的習俗和漢地不一樣,他們很看重血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