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里既有唐宋的文學經濟昌盛,也有元明的兵馬強壯。
文化經濟的繁榮從科舉就可見一斑。大周王朝的科舉熱度空前。
但王朝百年后,往往逃不過傾覆的宿命。
雖然記憶中大周在女皇的統治下如今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太平盛世,但陸雩一算英女皇前面估計已輪了近八、九位皇帝,就敏銳地意識到了不對勁。這是文科生站在歷史洪流肩膀上,以宏觀史為鏡探查的角度。古代王朝基本三百年會面臨一次覆滅危機。這并不是在無的放矢。
而是因為封建專制王朝有著避無可避的腐敗弊端。
王朝在建立初期往往比較清明,君臣也比較廉潔。
可越到后面,皇帝官場就越腐敗。水至清則無魚,這是人性,亦是利驅使然。
否則英女皇為什么能以一介女子身登上皇位,成為從古史無前例的女帝
在她之前的君主,必定是無能或有致命缺陷的。
就算英女皇是百年一見的英明君主,那些官場腐爛的種子已經埋下,短期間她想改變,難。
想到這里,陸雩合上書,嘆了口氣。
他得出的答案是,這不是一個好的時代,卻也不是一個最差的時代。
想考科舉完全吃時代紅利躺平估計是不行了。先走一步看一步吧。
為了加深記憶,陸雩將自己對大周女皇時政的猜測分析寫在了一張薄紙上。
他本就會寫毛筆字,又有原主肌肉記憶加持,寫出來的正楷體十分漂亮。
寫完后他吹了吹紙面,加速墨干。
據他分析,現在應當是豪族崛起的時候。
看似平靜的大周底下暗流涌動,內憂外患,王朝傾覆,搖搖欲墜。
底下又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大堆關于官僚黑暗、外敵、經濟、地理天災的預測。
真的是開局一本書,結局全靠猜。
這也是讀研時教授給他們布置的一個思維體系小組作業之一。當年學外國歷史,陸雩在并不了解這個朝代前,教授就會讓他們根據歷史規律來作未來走向分析猜測。
最后,結果總是驚人地相似。
寫完陸雩隨手把這張紙夾進書里,打算之后再慢慢打探來驗證自己所寫是否為現實。
當然他并不知道,自己所寫的東西在這個時代的人看來有多驚駭欲絕。
為什么寒門難出貴子
因為在交通不便、消息閉塞的古代,他們難以獲取關于時政的知識。
而科舉,恰恰主考的就是政治。單靠對四書五經的死記硬背,頂多能當個童生。
可陸雩所寫的這些近乎于王朝秘辛的東西,往往只有靠近大周權力中心的官宦貴族世家才知曉
次日天不亮,季半夏就起來忙碌做早點。
前幾日早點鋪歇業,如今家里窮得快揭不開鍋還倒欠外債,不可再歇了。
季半夏洗漱完畢先喂了驢子,然后牽著驢去院子里拉石盤磨豆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