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嘆了口氣,“只可惜,事成之后,那雇主反悔,派人追殺我,我非但沒有要到錢,反而被迫流浪江湖,逃到了中原。”
蕭金衍第一次聽說此事,道,“看來,這一行業不是很穩定。”
箭公子深吸一口氣,目光中露出堅毅的神情,道,“這筆錢,總有一天,我會討回來的。”
“我插嘴問你一句,誰肯花十萬兩黃金,雇你去殺人?若是事關你職業道德**,就當我沒問。”
箭公子冷笑一聲,“北周當今的攝政王,目標是北周前任皇帝拓跋跑跑。為了殺他,我前后準備了三個月,又在北周皇宮北三百丈外的雁回塔上,守候了七天七夜,終于在八月十五,趁拓跋跑跑登極樂塔賞月之時,將箭錨鎖定在他身上,放出了一箭。北周小皇帝登基,拓跋爬如愿以償成為攝政王,卻將我逼出了北周。”
箭公子與蕭金衍才相處了幾日,與他并不熟稔,這些年來,她
(本章未完,請翻頁)
幾乎很少跟外人講話,不知為何,眼前這個男人,似乎讓人無比放心,所以才將這番話講給他聽。
蕭金衍倒吸了一口涼氣。
“乖乖,一箭殺一個皇帝,這個牛,夠你吹一輩子的了。”
作為當事人,箭公子只是受人委托,完成了她該做的事,然而這一箭,卻改變了整個北周王朝的命運。
當時,小皇帝年幼,登基之后,無法處理政事,于是拓跋爬與皇太后結成聯盟,將北周當年四大顧命大臣殺戮殆盡。
年僅三十三歲的皇太后登仁極殿垂簾聽政,外事則由攝政王把持,兩人一內一外,將北周小皇帝徹底架空。這幾年,小皇帝年級漸長,明年將滿十四歲,按照規矩,攝政王應當將權力逐漸交回,可這位攝政王卻牢牢把持,不肯歸還,導致北周朝廷之內,分為了兩派,保皇派和攝政派。
常年的內斗,耗盡了北周國力,原本能在黑水河、鳳凰嶺一帶分庭抗禮的北周軍,在平北王薛懷的步步為營、緩進蠶食之下,一路北撤,幾乎快退到神仙溝了。
這位平北王薛懷,倒也是個妙人。
作為與宇文天祿齊名的兩位將領之一,守護北疆四十年,歷經三朝,屹立不倒。這些年來,他從未打過勝仗,也從未打過敗仗。每當北周南犯,他都收兵龜縮在城池之內,不肯應戰,而又實行堅壁清野,令對方無功而返;北周軍退去之后,他又派兵收回失地,重修防事。這一點,讓身為皇族的北周戰神拓跋牛人無計可施,最終抑郁,留下一句“龜王誤我”,吐血而亡。所以,定北王在北周人口中被戲稱為烏龜王爺。
薛懷還有一件令人津津樂道之事,那就是封王之后,為了防止“功”高震主,避免皇帝疑心,幾乎每年端午、中秋、春節,都會雷打不動向朝廷上書,要么要求削藩交出兵權,要么要求朝廷派督軍親臨,此外,還在京城修建了世子府,將自己的嫡長子薛運送到京城,名義上是替父親盡忠,實則是將他送到京城當人質。所以,京城有云,這平北王又稱“三本王”。當然,皇帝每次都是佯作發怒,斥責他幾句,然后告誡他勤勉盡忠,不得倦怠之事。
正是有這樣一個平北王,大明王朝哪怕是在靖難之戰中,國家危難之時,也未丟失一寸領土。
而與之相對的,大都督宇文天祿則南征北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揮鞭所到之處,一片焦土,開疆拓土,為天統皇帝立下汗馬功勞。往西,利用西楚皇帝駕崩之際,收回隱陽十九城;往東,十萬大軍長驅直入,兵圍東夷皇城,幾乎將東夷滅國,后來東夷皇帝率族出城投降;往南,更是將南蠻六國趕到了十萬沼澤之南,讓大明王朝國勢達到了鼎盛。
宇文天祿立下這等功勞,皇帝也不過封了一個安國公而已,并沒有封王。這一點,讓宇文天祿的部下十分不滿,薛懷一無戰功,二貪財好色,草包一個,憑什么他能封王爺,而大都督卻只能封公爵,每每聽到這種言論,宇文天祿都嚴厲斥責,常在人前道,“我不如懷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