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請翻頁)
過是一種錯覺。
趙攔江睜開眼,躍出井口之外。
天色大亮,日上三竿。
距離午時,不到一個時辰。
他眼中盡是冷漠之情,仿佛換了個人一般,這一番境遇,金刀殺伐之意,不斷催生一種魔念,讓他心性也不知覺間發生了變化。
……
城主府。
一場聲勢浩大的儀式正在進行。
正是李仙成的登基儀式。
皇宮并未修建,他的稱帝儀式,就在老城主府內舉行。城主府占地近千畝,前院落也近百畝,如今已裝飾的金碧輝煌。
數十名番僧,身穿喇嘛服,手持轉經筒,口中念念有詞,在護國寺大喇嘛的帶領下,正在誦經。
前日西護國寺一場大火,數十名僧人遇難。開國大典在即,大喇嘛一時無法湊齊這么多僧人,無奈之下,只得從隱陽城內,花錢雇了五六十人,湊足九九八十一之數。
好在番僧無需剃頭,穿上喇嘛服,戴上番僧帽,手中再那個轉經筒,看上去倒也沒有什么異樣。
至于會不會念經嘛,根本不重要。
大喇嘛囑咐,無論念什么都可以,只要別讓人聽懂即可。不過,細聽之下,還是能聽到類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打那邊來了個喇嘛”之類,只是人多口雜,這些聲音混在一片誦經聲中,被淹沒不覺。
登基大典由幕僚長柴公望一手操辦,按照儀式,今日一早,李仙成應前往李家祠堂、城隍廟、關帝廟、娘娘廟等祖先及神靈之處通報一番,可是儀式開始,卻不見了柴公望蹤影,后來城門官傳來消息,說柴公望今日一早,駕車離開了隱陽城,氣得李仙成火冒三丈,命人前去追拿他。
城主府一套班底及十七位城主,早已侯在廣場之內,由于時間倉促,來不及置辦各種朝服,這些未來朝廷大員,都自備官服,缺乏統一的標準,導致同一品秩,顏色不一,甚至有些逾禮僭越之現象發生。
這本是很嚴肅之事,但李仙成急于稱帝,本著先行動,再規范的思路,先把開國大典舉辦完再說。
正院已更名為龍陽殿。
殿前華蓋林立,彩旗飄揚,正門兩側,龍陽大帝登基的詔書、臣子的賀表辭文,整齊的擺放在幾張書案之上。
早有人從中和殿(后院)請來了登基的玉璽,放在龍陽大帝南書房之內,萬事就緒,只等午時一到,龍陽大帝登基。
觀禮區,也密密麻麻坐滿了數百人,在隱陽城有身份地位之人,西楚北周等各國使團,還要江湖上若干門派,都無分左右,靠兩側而坐,前來見證隱陽王朝的誕生。
一名中年富紳打扮之人道,“真沒想到,跟我們一起長大的李狗蛋,竟然當上了皇帝,等老了以后,咱也能跟子孫后代吹噓,當年我們跟龍陽大帝一起偷過雞、摸過狗,看過寡婦洗澡來著!”
另一人道,“松老三,他地位與咱們已今非昔比,你可要慎言啊!”
“哎!早知道,當年我把女兒大蓮嫁給他,那現在咱也算是國丈了!”
“你女兒?三年前不是跳了赤水河了嘛?”
“少說兩句吧,從今往后,這里就是皇宮了,以后想來都不一定能來。”
又有一名花白胡須老者,拄著拐杖,在晚輩的攙扶下,站起身來,“這大熱天的,連個遮陽傘都沒有,李狗蛋做事,考慮也太不周到了。”
雖已立秋,但今
(本章未完,請翻頁)
日天氣晴朗,秋老虎依舊不減,溫度較往年,也更高一些。這老者是隱陽李家的長輩,仗著年紀大、輩分高,倚老賣老,發起火來。
一名龍騎衛來到幾人面前,凜然道,“今日大帝請你們來觀禮,是你們家榮幸,若再編排龍陽大帝,小心下半輩子在天牢里過。”
眾人連忙噤聲。
一通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