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忘記這位皇后與此殿主人已生仇怨,今日上門并非姐妹相敘,只看她抱著公主的場面,反有些“母慈子孝”之態了。
只不過誰都知道,母非母,女非女,這份平靜不過是因為這安仁殿的主人并不在此罷了。
一旦正主駕到,這雙方之間還不知是何種面貌相見。
甚至沒讓她們屏氣凝神地看著這場面多久,也就是在金步搖下金珠徹底在手的那一刻,自安仁殿主殿正門的方向忽然傳來了一個聲音,打破了這份和諧的場面。
“皇后既日增慈母之心,當更有母儀天下的覺悟,想來今歲的親蠶禮不該缺席了吧。”
隨著這聲傳來,一并入內的腳步聲帶來了一只烏皮六合靴,一腳踏進了殿中。
一聽到這熟悉的聲音,王皇后飛快地將手中的金步搖擱在了一邊,懷抱著嬰兒一道福身行禮。
自垂眸視角,正能看見白練裙襦的一角。來人腰間的白玉雙佩也恰在此時發出了一聲清脆的碰撞。
那是天子常朝之服的標志。
王皇后顧不上思量,為何李治會選擇親自前來此地,更來不及細想倘若李治先行發問,她今日該當以何種面貌應對,只本能接出了一句,“臣妾恭迎陛下”
抬頭往上看,來人不是李治又是誰
可當這句恭迎剛剛出口,王皇后猛地意識到,李治方才說出的話并不簡單。
她倏爾目光一凝。
陛下方才說的是親蠶禮
親蠶禮,乃是季春之月由皇后躬親蠶桑之事的典禮,所祭祀的蠶桑之神便是軒轅黃帝的元妃嫘祖。
有皇后親自采桑養蠶,民間自然也要效仿,重視紡織。故而自唐開國以來,貞觀年間便有長孫皇后分別在貞觀元年和貞觀九年行親蠶禮。
當然,彼時的親蠶禮還非正式的中央祭祀,直到永徽三年,也便是前年,李治才將親蠶,或者說“先蠶”,列入了中祀里。
這份規章流程并不簡單。諸事籌備、齋戒五日、擺駕出宮、親蠶典儀、勞酒,以及最后的擺駕還宮,隨后收尾,都堪稱繁瑣,極為消耗心力。
因此,當李治將親蠶禮的事宜托付于王皇后的時候,由于舅舅柳奭授意,王皇后就用上述理由拒絕了,使得李治不得不將他當政期間的頭一次親蠶禮交托到下屬官員的手中。1
這次親蠶禮的舉辦,很難說是否起到了李治原本想要達成的效果。
或許,在無人看到的地方,他和這位世家大族出身的皇后之間又劃開了一道裂隙。
而他突如其來地舊事重提,讓王皇后當即警覺,這是否是要同她算舊賬的意思。
好哇,她來找武昭儀的麻煩,陛下便先清算起另一遭舊事。
這偏私之心已是溢于言表了。
可當她抬眸朝著李治看去的時候,卻只見陛下將目光看向她懷中的嬰孩,流露出了幾分為人父的柔和,好像并沒有她想象之中的責問意思。
王皇后猶豫了一瞬。
莫非這真只是陛下在有感而發
“皇后緣何發愣”李治再行兩步。
因殿中和暖,不必再以裘衣御寒,他便解下了身上的外披朝著身后隨侍的宮人遞了過去。
這位年輕的帝王雖有些體弱的毛病,但打眼望去仍是長身玉立,風姿不凡。在這張親和力絕佳的臉上,也實難看出什么算計之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