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思量了一番彼時的情況,“你是說,關中人口激增,進而令渭河水患頻頻”
“不錯,”武媚娘眼見李治已轉過了彎來,多出了幾分意動之色,對于自己的這出勸諫更多了把握,“倘若陛下重啟洛陽為東都,能否使得百姓不再一味涌入長安,反而能遷居洛陽呢”
恐怕是能的。
“您看,倘若關中人口不再因此而逐年陡增,您花費在長安兩市中的平倉支出也能大幅降低。屆時這些經由大河水路運入長安的糧食,才能真正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
人少了,糧食甚至要比之前更多,當然能讓更多的人吃飽飯。
這是稍會一點計算題的人都能得出的結論。
李治能想到在長安西市調控糧價這樣的舉措,又怎么會想不明白這一點。
武媚娘的下一句已隨之而來“我也看得出來,陛下下達逐食詔令之時,心中是不好受的。”
“是啊”李治話中頗為唏噓。
他自父親的手中將皇位接管過來,想要對標的,自然是父親打造下的貞觀盛世。
可自執政以來的數年間,他先是身陷于權臣的博弈,后有天災連續發作,讓他的種種計劃都顯得有幾分虛浮。眼見百姓流亡于外,他也惶恐于民間會對他這位繼任者予以何種評價。
但不這樣做,也就意味著關中治下會出現不知多少餓死的人,是更為直接的一巴掌拍在了他的臉上。
兩害相較取其輕,這就是如今的道理
他下意識地便伸出手來,握住了媚娘的手。
方才那杯中冰塊上下起伏,連帶著琉璃杯和他握住的那雙手上也帶了幾分涼意,可好像也恰恰是這份微涼的溫度,讓他心中驟然安定了下來。
他安靜了有一瞬,才忽然問道,“媚娘是怎么想到向我提出這個建議的”
她早前可沒有做出這樣大的諫言。
東都洛陽若是地位抬升到她所說的那樣,足以影響到他隨后推行種種國策。
李治很明白媚娘是什么樣的人。她畢竟是依托于自己的身份才能坐上皇后的位置,也一直很清楚,到底誰才是她的利益同盟。
只聽得武媚娘從容答道“應該說是因為那場水陸法會催生出的想法吧。”
“彼時我同阿菟一并在洛陽街頭隨著人群而動,聽見他們對于陛下自來到洛陽的種種舉措贊譽有加,將洛州刺史賈公能得泉下安息歸功于陛下,又見洛陽百姓極容易滿足,為天津橋重修和堤壩建立而喜,不由感慨”
“洛陽實為人文鼎盛之地,舊朝都城所在,有文心武膽交匯。若只當此地是閑來所居之地,好像有些浪費了。再回來一番細數,竟有如此之多的長處,這才冒險在陛下面前諫言。”
她這話說的穩穩當當,讓李治本還覺得她有幾分私心的想法,都飛快地壓制了下去。
李治更無法忽略掉,她字句懇切之時神情舒展大氣,真有國母之風。
他斟酌了一番,回道“我會慎重考慮此事的。”
他恰好瞧見了擺放在桌案上的永徽律,便道“太尉等人自修編完畢律法,補充疏議后,因禮官上奏貞觀禮節有缺,重修五禮章程,現如今已大略完成,只差校對。正好將此事與他們商定一二。”
武媚娘敏銳地聽出,李治在提到太尉二字的時候,也不知是不是因長孫無忌自前來洛陽路上發難后便偃旗息鼓的緣故,態度溫和了不少。
李治近兩年間陸續起用對他而言的有用之才,甚至連一度因李承乾謀反而被貶官的杜正倫都給撈回朝中,相比較于長孫無忌黨羽的落寞,更顯意氣風發。
在這樣的對比之中,他的好態度是何意思不言而喻。
可長孫無忌真的會同意這個建立洛陽為東都的決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