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頓時覺得自己有點頭疼。
六軍鏡這個名字聽起來還挺文藝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但帶了個“軍”字,總還是和行軍打仗有關的,而且還不是一般的相關。
因為這是十二年前過世的唐初名將李靖寫下的一本兵書。
更有意思的是,幾乎在同時,比阿菟大上一歲多的太子也同樣展現出了其聰明才智,在東宮佐官的協助下,收集古今文集,修編瑤山玉彩一書。
他都不知道是應該感慨女兒的孝心可嘉,還是應該感慨,她竟是真同太子完全形成了一文一武的對照組,也不知道應不應該做出點其他的應對。
卻又已聽武媚娘說道“其實方今這樣也挺好的,阿菟是陛下的女兒,合該有此資格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陛下不也喜歡看到她那副神氣活現的樣子嗎”
“何況打從她多在人前露面以來,每次都是在為陛下分憂的。”
洛水修橋,促成了玄奘法師提出管教考核僧侶的建議,讓李治在抬舉佛教的同時予以打壓,有了配套的手段。
她往蜀中去尋孫思邈,既讓李旭輪的出生可無后顧之憂,又讓這進而成立的東都尚藥局為李治的頭風病服務。
她將一批西域商人請到洛陽來,既是為了幫母親一起發展洛陽,又何嘗不是在為彼時的獻俘大會服務。
要不是此事不適合告知于李治,武媚娘甚至還能說,那改元的吉兆還是出自女兒之手呢。
李治想了想,確實是這么回事,可再一品味,“媚娘,你這可不只是在說不必拘著阿菟的行動,總歸是我教唆的,也是在勸我別因為女兒行動迥異于旁人,便不喜歡她了吧。”
武媚娘但笑不語。
她確實是有這個意思,不過這種話就不用揭穿了。
反正她說的都只是事實而已。
李清月也正如武媚娘所說的那樣,在練習完了今天的射箭之后收拾好了東西,繼續回到了弘文館中的書局,翻閱那本沒看完的軍事著作。
只是今日的情況,比起之前的好像有點不太一樣了。
她坐在書架的下頭,因怎么說還是個小孩子的緣故,若不走到她這一格來,幾乎瞧不見這里還有個人。
以至于當兩道腳步聲由遠及近經過的時候,這兩道聲音的主人就沒發現她的存在,而是顧自交談。
兩人一開口,李清月便發現,那還是兩個熟人呢。
洛水造橋那會兒的熟人。
一個是清河崔氏的崔元綜,一個是河東裴氏的裴炎。
這兩個人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前后腳的功夫入學的弘文館,加上在那造橋立碑之事上想要為家族爭個先后,明明跟其他同僚相處的都不差,就是跟對方橫挑鼻子豎挑眼的。
但要李清月看來,這兩人估計也是覺得其他人不夠資格跟他們爭。
所謂世家天才的高傲,莫過于如此了。
之前有一次見到這兩人,就聽他們在爭論關于科
舉的事情,這才有了她跟母親提及“進士及第”,而后有了那一番探討科舉如何改進的交談。
這一次的話題就更有意思了。
他們在說,如何培養一個合格的將軍。
李清月頓時就豎起了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