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契苾何力看來,若能將必要的救災權柄下放給地方,固然有分權的嫌疑,也容易讓本就管轄不力的地方,以為這是大唐無力控制天下諸州,卻也勢必能讓關中朝政事務能有余力區分出輕重緩急。
這才是擁有戰備底氣的姿態。
契苾何力繼續說道“天下似右相這般的能臣干吏絕不在少數,不過是因銓選考察嚴明,加之京官務必競爭上流,才讓他們仍在地方任職,若能得到天皇放權鼓勵,自發解決當地災禍,由朝集使、巡官、御史從旁督轄,等到災情過去后仍歸于朝廷。若能因此解決財政調撥壓力,保全各地府兵實力,又何不可呢”
“更遑論,以臣看來,與其在今日爭論右相所為是否有僭越之嫌,不如商定,是否出兵,又由何人來出兵。”
他話音未落,就已往前邁出了一步“吐蕃此次來襲蓄謀七年之久,臣雖不才,也想請帶兵趕赴西海迎戰”
這句宣戰之言,頓時將朝堂之上的緊張氣氛,從一個話題推向了另外一個話題。
更讓這個話題繼續朝著那個方向發展的,是本還有些無所事事的宰相之一姜恪,眼見契苾何力請戰,也當即清醒了過來,出列應道“臣也愿往。”
可怎么說呢,契苾何力先前的那一番話,
雖是讓李治對于下放救災權力給地方有了決斷,現在他和姜恪的先后請戰,卻又讓李治陷入了新的為難處境。
他并未忘記,英國公在臨死之前曾經說過,契苾何力終究還是年齡日長,又還保持著當年作戰時候不顧己身的習慣,若是將其派遣到吐蕃地界上,難保不會因此折戟,反而大有可能會讓吐蕃找到反擊的機會。
本作者千里江風提醒您最全的大唐穿成安定公主怎么辦盡在,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而作為契苾何力副將的姜恪,很少出任主將的位置,比起做個將領,其實更適合出任宰相,在地方出現叛亂的時候能對他給出就近的建議,也不適合領兵出征。
李治必須承認,英國公的那番話并沒有出錯。
朝中可用的將領其實還有不少,可若說誰能最得他信任,也最有取勝的希望
在他驟然聽聞吐蕃來襲消息的時候,眼前第一個浮現出來的,正是安定的身影。
若要安定出征,便不能讓她有后顧之憂,那么先前對于劉仁軌舉動的爭議
“涼國公與姜相還是不必爭了。”李清月收回了朝著李敬玄那張尷尬老臉上最后投以示威的一眼,轉向了李治的方向。
“當年吐蕃大相祿東贊死于我手,對吐蕃兩路兵馬的圍剿計劃也出自我的布局,如今吐蕃死灰復燃,意欲卷土重來,也合該由我再度領兵出征。”
她話中透露出的自信讓人不難意識到,在她方才已然達成的“勝果”面前,這出請戰絕非戴罪立功,而是她自覺該當提出的出戰申請。
眾臣也都能聽出,她隨后說出的話里,到底有多少底氣,又是何等的條理分明,“自當年接回文成公主后,我便建議由她統領一度赴藏的宮人與工匠,完成吐蕃地情的圖志,如今早已完工,為我盡數記下。”
“吐谷渾王太后與東女國國主均為我當年支援吐谷渾之時的同盟作戰之人,以我為帥,必然要比派遣新將領更易磨合。”
“昔年我曾與欽陵贊卓有過數面之緣,對此人脾性知之甚多,若要與之對陣作戰,自恃還有些把握。”
“大唐剛剛遭逢連年災禍,再度出兵,只怕需要接連調度蜀中、南詔、隴右、安西都護、關中府兵,故而除我之外,無人敢說,自己與各方均有配合,縮減演武練兵時間。”
李清月振聲“臣愿出戰吐蕃,敢請陛下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