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道“那么黎陽倉能得到補充的時間不在八月,而在六月或者七月,以滿足河北道的災民所需。但在收成之前,因河南、河北聚集人口眾多,還有關中百姓流亡于外,七月之前,洛陽的含嘉倉與淮安的山陽倉都不能擅動,以防出現連年災禍。”
這句連年災禍的揣測,換了旁人或許還要猶豫一二,在狄仁杰這里倒是一點沒帶猶豫的意思。
見武媚娘非但沒有因他否定了題目而生氣,反而流露出了幾分對他的贊賞之意,狄仁杰愈發篤定地說了下去,“山南東西二道的存糧已基本調度完畢,同樣不能繼續過度消耗,劍南去歲遭災,加之對外送糧多為陸路,不在可選范疇內。所以真正能動的,其實是關內道與河東道。”
“更準確的說,是北都一帶。”
北都,正是李唐興兵的太原,也是,狄仁杰的家鄉。
武媚娘接話“若我沒記錯的話,你在前來長安任職之前,是并州都督府的人。”
“是這也是為何我敢下這個判斷。”狄仁杰回答得很是果斷,甚至愈發有了幾分侃侃而談的架勢,“總章、顯慶元年天災中,河東的遭災情況遠不如關中。以太原為界,南部的汾河流域并未因旱災斷流,早年間修建的橫城渠、甘泉渠也在起到灌溉效果,雖然收成不如往年,但太原府庫內存糧并不比山陽倉少太多。”
“此外,若啟用洛陽、淮安甚至是關中糧倉支援行軍,需走渭河路線,水淺船小,運送經費反而很高,但若自太原運送軍糧入大河,連續多段河道都為沙質河槽,運載穩定,除了石嘴山一帶險灘頗多,需要效仿三門峽漕運走陸路之外,幾乎都能緩速通行。這是另一個有利的條件。”
事實上,這其中的一段往來航運,還是在北魏孝文帝時期就已有過通行的,承載過單次六十萬石軍糧的運輸。
其他人或許會不記得這段歷史沿革,狄仁杰乃是太原人士,又怎么會不記得這段因河曲戍防而出現的漕運。
現在需要做的,不過是將太原重新作為漕運中樞,將河東道與關內道的糧草經由黃河運往隴右罷了,也就是
再往上多走出一段。
狄仁杰總結“先入大河,后經湟水,再補上最后一段陸路運輸,比起調度洛陽、淮安余糧,動搖中原應災庫存,應當更為合適得多。”
武媚娘問道“打造木舫以便承載軍糧的支出,你又是怎么考慮的”
狄仁杰既已將目標放在了黃河中上游的航運之上,自然不會忘記考慮航船上的成本和建造計劃。
他答道“我的意思是,將其分作兩批。不僅僅考慮將糧草送往西海,也趁機將河東存糧送往單于都護府,供給此地駐軍,以防在調走高將軍西征后,東突厥有作亂心思。若要再進一步的話,不如令羈縻管轄的東突厥部眾,負責部分船只打造。”
單于都護府的駐軍,原本大多是和遼東相似,采用自給自足的屯田供給軍糧,但很顯然,狄仁杰的擔心也不無道理。
中原災情有變之際,遼東能出現大賀氏部落的反叛,誰知道東突厥會不會從中效仿。
自太原增派兵馬與糧草前往單于都護府,并用造船行當給當地的胡人找點事情做做,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叛亂發生的可能。
狄仁杰繼續說道“隨后將余下的軍糧繼續往西運送,直到靈州、蘭州等地。期間調度從關中外遷的百姓打造航船,效仿河北道新田,行以工代賑之道。”
他說到這里的時候,倒是終于后知后覺地意識到,他的這番建議涉及的地方、人手,都已遠遠超過了他眼下所處職務該當掌控的范圍。
然而還沒等他后悔于這番稍有越界的諫言,就已見上首的天后越聽越是滿意,在他話音剛落的那一刻便已拍案贊道“都說英雄所見略同,你與宗仁的想法,可謂是不謀而合了。”
狄仁杰朝著被天后稱為“宗仁”的婁師德看去,就見對方朝著他頷首致意的表現里,顯然是應和著天后的這句話。
天后的下一句話又已不給他一點準備地到了面前“我有意讓你二人一個前往單于都護府,一個前往太原,在四月之前將后繼軍糧送到西海。”
“屆時,便是由涼國公與姜相負責府兵遴選調度,你二人負責糧食運送,各司其職,以保西路戰線后備充裕。”
“至于職務的話”她略一思索便給出了
一個相當果斷的答案,“便先以朔方道水陸運使、河源道水陸運使為名,待與吐蕃交戰完畢后再行論功吧,不知你二人意下如何”